———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继晖
本报记者 郝勇 实习生 沈小艳
5日,在博赛矿业集团阿坝铝厂电解铝车间,随着王继晖手中的焊枪轻轻起落,银色的火花飞溅开来。
从事维修工作18年来,王继晖在平凡车间里创造出闪光人生。
他2008年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近日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学无止境,好技术是练出来的”
1991年,王继晖到阿坝铝厂从事维修工作。为尽快学会生产设备的维护和焊接技术,王继晖每天最先到车间,最后离开,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他还利用休息时间上天车,上电解槽,逐一对设备进行了解。一个月后,王继晖首次独立操作,老师傅伸出大拇指:这么短时间练得这么熟练,小王靠的是勤奋。
有一年,阿坝铝厂引进氩弧焊、碳弧焊两项新技术。为尽快掌握新技术,王继晖买来一大堆参考书,晚上在灯下钻研,白天在车间模拟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项许多人都认为难以学会的技术,王继晖仅用两个月便掌握了,并取得了金属焊接切割作业——铝焊证书。
“学无止境,好技术是练出来的。”王继晖说。
“挺身而出,是维修工人的职责”
一次,电解槽漏槽,槽里的铝水将通电的铝母排冲断了2根,滚烫的铝水流到地面,水泥地面不断爆裂。危急关头,王继晖同大家一起采用短铝排对夹的方法进行紧急维修,用最短时间完成了铝母排连接工作,他的手、脚却被多处被烫伤。
“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迅速解决问题,是我的职责所在。”王继晖的话语中透着坚定。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阿坝铝厂受损严重。要恢复生产,必须对整流机组铜排就地重新校正。王继晖扎进废墟中,和铝厂专家一起分析原因、找技术难点,带领工友通过一次次拆卸、校正、安装,终于完成了整流机组铜排就地校正工作。
“永远追求创造和奉献”
“这是我和工友们刚改造的,所有材料都是废物利用。”在生产车间一角,王继晖指着氧化铝输送钢平台告诉记者。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铝厂缩减开支。“我们要向创新要效益。”王继晖向工友们发出了开展技术创新的倡议。在氧化铝输送平台改造工作中,王继晖带头提合理化建议,用废旧钢材加宽加固平台,没花厂里一分钱。
在王继晖带领下,工友们纷纷提合理化建议,进行技术攻关。短短几个月,两台5T行车先后恢复运行,改造旧配电箱14个、旧电缆近200米、旧管道700多米,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
“荣誉属于过去,应该永远追求创造和奉献。”王继晖用行动诠释了一个劳动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