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系列报道(二)
本报记者 姚芃
浙江省杭州市,古荡农贸市场。负责检测的小刘从各摊位经营者准备出售的豆芽、虾皮、牛肚、腊肉等商品中取了样品。只见他先把豆芽样品放入试管,加入测试剂,放入比色器皿,置于检测箱内,输入该样品经营者的摊位号,点击“测定”。
不到两秒钟检测结果显示符合国家标准。小刘告诉记者,如果超标,不仅该市场内的这批豆芽将被禁止上市,通过追溯系统,这批豆芽“跑”到哪里都会被禁销。
10分钟内出具检测结果 记者所看到的正是浙江流通领域食品快速定性检测体系每天甚至每时每刻在食品流通环节中发挥作用的一幕。
对此,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有一番感言。他表示,在当前社会转型、矛盾高发的特殊时期,市场上危及食品安全个案的存在是绝对的、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一宗危害性食品在我们眼皮底下长时间、大面积存在,这就是监管者无法推脱的责任。面对食品市场这个汪洋大海,如果依传统的监管习惯,总是跟着领导批示走,跟着媒体曝光走,必然是被动地“大海捞针”。危害造成后果了,无论怎样追查、追究,也无法弥补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灵敏的发现机制和预警体系,认得准、检得快、管得住。
据了解,食品快速定性检测最大的特点是能在现场以最快的速度识别食品中是否含有农药残留、二氧化硫、甲醛、硼砂、吊白块、双氧水及亚硝酸盐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浙江省工商局监测食品项目能力已由2003年的不到10种,扩大到目前的近百种,可对十三个大类食品和十二大类非法添加剂开展日常监测工作。一般可在10分钟内出具检测结果,最长不超过一个小时。
“三只眼睛”盯牢流通环节 要掌握市场监管的主动权,对食品进行动态跟踪是关键,这两年浙江省工商局着力建设流通领域市场安全的预警防范体系,造就了一支快速反应部队。
一是整合提升12315举报投诉机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汇总机制。对食品安全信息及时汇总、科学分析和高效运用,掌握食品安全的第一手资料,时刻把握市场动向,及时掌控案源案情。
二是不断完善快速监测,建立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发现机制。工商就像二郎神有“三只眼睛”:第一只眼睛是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经检定量抽检;第二只眼睛是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市场定性监测;第三只眼睛是消协和工商12315及社会媒体的日常发现机制。目前浙江已拥有监测车81辆,监测中心71个,监测点685个,配备监测箱535个。实现“所所配备监测箱”的全覆盖目标。已经形成了一个定性与定量、定点与流动、自检与抽检相结合,融教育培训、信息发布、后续处理为一体的监测体系。
建立有快速定性专业监测队伍近2000人。2008年,全省监测市场、饭店、超市等各类食品近412万批次,处理各类不合格食品136万公斤。日均监测食品超过1.13万批次。充分发挥定性监测现场、及时、量大、快捷的优势。
实施电子化的社会预警 发现食品问题不仅是为了防止其进入市场,更要防止其销入消费者手中、吃进男女老少的口中。为此,浙江工商实施电子化的社会预警,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和社会互动机制。以12315中心为枢纽,以600多个工商所为基点,以抽查报告检测报告消费警示报告为载体,依托通联全省的信息化网络和立体新闻宣传平台,建立快速的社会预警机制。并通过12315手机短信平台,可及时向近30万家食品经营户和社会各界消费者发布预警信息。
依托全覆盖、高频率、快检出的监测体系,浙江省工商局在全省流通领域真正建立起一个及时精确的快速发现机制,实现了从市场源头到末梢的流程全覆盖;从城市和农村的区域全覆盖;从经营主体到商品的对象全覆盖;从发现到处置的过程全覆盖。
在快速发现机制基础上,针对食品安全事件高危害性、非预见性及快速扩散性,建立了统一调度指挥、三级执法联动的行政执法综合网络。对市场的异常波动能做到快速反应、快速出击、快速控制、快速处置,把危险控制在萌芽里。保持了全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事故多年“零发生”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