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某在北京去过什么地方?究竟与哪些人员进行过密切接触?如今这些问题早已一一清楚,这为及时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4日,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阮师漫向本报记者披露了对我省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吕某,先后进行三次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的全过程。
第一次:11日23:00-12日2:00患者并不配合 5月11日晚,吕某被负压急救车从火车站接到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后,立即被送入隔离病房,而此时对吕某的第一次流行病学调查随即展开。
当时疾控人员对吕某的情况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姓吕,从加拿大回国。现场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很清楚,应对传染性疾病,一方面要控制传染源,另一方面要切断传播途径,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护易感人群。以最快速度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正确分析估计密切接触者范围,及时采取下一步措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在北京去过什么地方?在加拿大住在哪里?回国和回济南的路程是怎样的?”调查人员向已在隔离病房中的吕某详细询问与他相关的资料,但结果并不理想。
“我想大家也都能够理解,突然之间在火车站被带到了传染病医院,他受到了一定惊吓。”阮师漫回忆道,这个小伙子开始时十分不配合,而流行病学的调查必须得到患者的配合和支持,要让他真实地提供相关的数据和整个过程。虽然第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有限,但弄清了患者乘坐的航班、护照号码和乘坐的车次,以及他在北京大体呆过的时间。
第二次:12日16:00-21:00患者父亲协助调查 12日凌晨,吕某的情绪虽然稳定,但需要进行治疗,医护人员没有继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而是等到5月12日的下午4点才开始第二次调查。
在第二次“流调”前,为吕某进行治疗的临床医生已经获得了一些重要信息,包括患者在北京去过什么地方,接触过什么人等,但仍需要进一步了解。当调查人员于12日下午2时到达隔离病房时,吕某还是不太愿意接受更多的询问,这让调查人员非常焦急。调查人员只有从侧面“突围”,联系到了吕某的父亲,将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向其做了解释,希望他能够配合调查。
下午4时,答应配合疾控人员的吕父和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再次进入病房,按照事先拟定的问题清单详细询问,用了5个多小时,将吕某在北京的行程等重大信息全部调查清楚。
第三次:13日3:20-5:10查清加拿大行踪 经过第二次“流调”,之后的深入调查变得顺利起来,13日凌晨3点20分,调查人员开始进行第三次“流调”。
“我们达到了国家卫生部的要求。”第三次“流调”的结果令调查人员十分满意,吕某在加拿大的情况也被调查清楚,包括他每天的行程,与他接触的人,以及他的主要活动等。
在记者结束采访时,阮师漫表示还将再次赶往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对吕某做最后一次“流调”。她表示,其实,通过前两次流行病学调查,已经调查清楚了吕某在国内的密切接触者,13日凌晨1点10分,按照省卫生厅的要求,已将所调查情况传真给了北京市卫生局。 (来源:齐鲁晚报)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