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30分左右,正在成都采访的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两名女记者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在接下来的几周中,她们以一部"成都日记"的广播专栏,将穿越震区的亲身经历用电波传到大洋彼岸,使美国民众体会到中国人在这场自然灾难中的悲痛和坚强。一年后,她们重返震区,续写"成都日记"。
2009年5月13日 108个地震“罗汉娃”举行生日抓周会5月13日,地震“罗汉娃”正在抓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什邡市妇幼保健院被震成危房,相邻的千年古刹罗汉寺当天收留了将要临产的全部孕妇。罗汉寺内,禅床变产床,厨房成产房,从5月13日清晨到8月7日什邡市妇幼保健院板房区建好的两个多月里,罗汉寺内先后诞生了108个孩子,他们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罗汉娃”。2009年5月13日,在什邡市刚刚落成的由北京援建的北京小学操场上,108个“罗汉娃”举行了集体生日抓周活动。
许多爱心人士不远千里来到现场,与宝宝们结对,拜认干爹干妈。
从今年5月4日开始,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最受欢迎的新闻杂志类节目《时事纵观》,继续向全美推出"成都日记"栏目,通过广播、图片和网络博客等手段从四川地震灾区发回第一手报道,并为广大美国听众开设了一个网络聊天平台,畅谈感受,发表评论,以这种特殊的参与方式纪念四川地震一周年。
节目主持人梅丽莎布洛克在成都通过电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她和节目制作人安德烈娅许4月底重返成都,制作这一专题节目,在"512"地震周年前播放10至12期,通过微观视角,关注普通灾民生活的改变,以便"给这场灾难一张人性的面孔",使美国民众跨越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了解灾区民众的喜怒哀乐。
布洛克说,一年后的地震灾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灾区房屋重建。"去年离开成都时,不少灾民还只能住在街头的帐篷中,如今很多人已经搬进新房。"此外,一些在地震中丧子的母亲们已经诞下或者正在期待新生儿,给这片遭遇惨重灾难的土地带来希望的喜悦。
然而,她也发现,尽管生活重建已经步入正轨,但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痛楚仍然留在大多数幸存者心中,需要更多时间去平复。此外,人们也在深刻思考着这场地震带来的经验教训,如何使建筑更加结实,更具抗震能力。
在博客中,布洛克写到,在一年后,看到地震带来的破坏,她仍然"不禁屏住呼吸",看到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承受的感情负重,也会让她痛彻心扉。但与此同时,"到处都出现了新生和重建的迹象",四川恢复正常生活的速度令她震撼。
打开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网站,"成都日记"的标识映入眼帘红色作为底色,右边是一名建筑工人正在作业,左边是花朵盛开的画面。在栏目中,两名女记者讲述了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残疾女孩黄美华(音)坚强乐观的新生活;回访了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灾民王丹(音);记录了北川一座古镇艰难但逐步改善的重建现状;也展现了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打算重建灾区新生活的决心和努力……没有太多华丽词藻,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图片将灾区重建现状和灾民的感情世界呈现在听众和网民面前。
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在全美拥有600多家成员电台,每周听众数量达到1300万人。"成都日记"栏目开设后,一直受到美国民众的广泛关注。他们在网上留下热情洋溢的感言,对四川灾民寄予美好希望。
去年,"成都日记"播出了一个成都人为地震创作的诗歌《挽歌》,深深打动了华盛顿州的美国听众麦格鲁。作为一名业余铁匠,他很快便用铁和银制作了一个雕像盛开在瓦砾中的蒲公英,借喻四川灾民坚强向上的精神。今年5月12日,这一艺术品在四川新开幕的地震博物馆中展出。(本网驻华盛顿记者王薇)
(责任编辑:张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