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日报记者熊芙蓉正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持人张萌采访 |
广元日报记者熊芙蓉在东河口现场采访 |
广元日报记者熊芙蓉正向游客讲述《东河口绝恋》的故事 |
四川新闻网青川5月10日讯 (石玉林 张涛 记者 李京枝) “5·12”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全国各大媒体又蜂拥而至青川,普遍关注青川一年来的变化。由于很多媒体都在做“媒体板块”,所以让青川宣传部推荐一位长期关注青川的媒体人员,于是大家一致推荐:广元日报记者熊芙蓉。熊芙蓉在青川经历地震,之后又长期泡在青川的极重灾乡镇,写出大量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报道,在青川人民心中留下美名。深入持久地关注东河口,写出30万字的《东河口绝恋》长篇纪实文学。
青川灾情最早的报道者
“5·12”大地震发生前的前一天下午,熊芙蓉随广元市残疾人事迹报告团抵达青川,12日在青川做完第一场演讲报告,回宾馆稍作休息后,正准备进行当天的第二场演讲,特大地震发生,恐惧让她觉得世界末日来临,她本能地觉得这个房间就是她的坟墓,正当她准备死的时候,地震却奇迹般地停止了。当她逃出房间的时候,职责意识随之升起,借来相机立即投入采访。
由于当时青川通讯、道路全面中断,青川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岛,他们一行人几经周折,被困30多小时后,辗转回到广元。
见广元还在,报社还在,而且报社还在余震的威胁中正常出报,她来不及洗去脸上的尘土,来不及述说30多小时与亲人生死两茫茫的心情,拖出一条凳子,在还没有完全从“懵”的状态中清醒过来的第一时间,用手写出了青川灾情的第一篇灾情报到,倒出10多张照片,挂到广元新闻网,片刻点击率上万,这是当时外界了解青川的唯一一篇报到。
“我在新闻网那间屋子写稿子的时候,余震不断地摇,办公室的人一会儿往外冲一会儿往外冲,大家都心心慌慌的,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个不停,都是外面打工的青川人打来询问青川情况的,我边写稿子边接电话,告诉他们说'马上你们就会知道了,我正在写,你们马上就会看见了'”,她说,在这样紧急的催促下,她觉得这篇稿子写的时间太长。
《青川遭受地震重灾》这篇手写体的稿子和10多张图片一挂到网上,所有关心青川的鼠标都点击着这篇报道。这篇报到不是很全面,也不是很深刻,但是确是当时外地人了解青川灾情的唯一消息,这篇手写体的报道后来被作为地震文物收藏。
全国各大媒体的青川线人
“板桥乡的永久性农房建设是哪一天开工的?”青川县为宣传部办公室一位四川卫视的记者问,没人能回答出来,“正月初四”,熊芙蓉在回答;“加拿大洋民工的电话是多少”?“我这儿有他翻译的电话”,还是熊芙蓉在回答;去年5月12日地震那天生孩子的有没有?“有啊,我就知道三个”,还是熊芙蓉在回答;新华社北京总部记者张严平要来青川采访,干脆直接将电话打给熊芙蓉,需要她帮助她在青川找典型并且当向导。
据介绍,自“5·12”地震后,熊芙蓉大部分时间泡在青川,所写出的报到大多是关于青川的,读者都以为她在青川驻站。地震后前期在青川采访受伤,右脚指甲被撞掉了,因此有“熊掌”丢在青川的典故,脚受伤了,但采访任务没完成(这个任务实际上时自己给自己下达的任务),此时,他本可以回家修养,可是她却舍不得放弃那些鲜活的感人的新闻素材,找来一双男人的特大号拖鞋穿上,跛着脚采访,写作。你这样又何苦呢?
“一份责任,一份义务,更多的是牵挂”,熊芙蓉说她之所以长期关注青川,还有一份感恩,感恩自己还活着,当天乔庄县城也有很多楼房垮塌,也有宾馆垮塌,遇难好几百人,而她幸运地没有成为遇难者。
“对底层群众有一种阶级感情”,她说她关注受灾群众源自于自己身上的民本思想。地震前,她一直密切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一位重病打工女募捐,累得倒在医院;深入民间闾里、山村乡下,采访残人,讴歌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报告文学集《折翅飞翔》,正待出版时遭遇特大地震。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地震后初期那段时间,她感觉到从未有过的震撼和感动。地震灾难让她震撼,人间大爱让她感动。“受灾土地上的人间大爱变得那么具体和实在,时时都有一种温馨和感动掀动人的肺腑,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灾难面前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显得弥足珍贵。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处在这种温馨善良的氛围内,真的不想离开”,她说作为一个记者来讲,时时让她兴奋的新闻点更不愿意放过。
数月如一日,熊芙蓉一直深入灾区采访,用脚为笔、以眼为镜,脚步遍及震后青川的大小乡镇村社,因此她掌握的新闻线索非常多,全国各地赶赴青川的媒体记者到青川宣传部报到后首先询问和打听的的都是熊芙蓉,熊芙蓉成了全国各大媒体的青川线人,她自己也成了新闻人物不断被各大媒体采访关注,关于她的事迹也散见于各大媒体记者的报道和散文随笔中。
“东河口媳妇”的由来
“东河口媳妇”纯属一句东河口村民的玩笑话但这个玩笑却并非空穴来风。
对东河口关注早,且持久而深入,因此她对这个片区的百姓很有感情,这里的人对她也因熟悉而亲切,继而心生敬意。
2008年12月23日,随着2008年第一场雪纷纷扬扬地降落,她禁不住心中的牵挂,带上同事们捐赠的衣服,带着刚开的感冒药,她背起行囊前往青川县关庄片区,历时10天,走遍马公、石坝、红光、苏河、关庄五个乡镇20多个行政村。
这一次的采访可谓艰苦,因为她不看公路边什么安置村、示范点,专门去深谷高山,寻找她所需要那种顽强的典型。这样就只能徒步,或者坐摩托才能到达。她将防雪帽裹得严严实实,带着厚厚的手套,到达目的地后依然手脚冻僵。在这样的环境采访,她反复地感冒着,而且越来越重。可是她却很高兴,她说她找到了真正想要的东西。
2009年五一前夕,熊芙蓉又来到到东河口采访,这时各大媒体记者因为周年祭奠的临近也纷纷到了东河口,见东河口村民都这样熟悉她,老远就在招呼他,问其为什么,“她是我们东河口媳妇”,有人这样开着玩笑说,可是记者却当真了,把这个称呼写进了报道中,于是“东河口媳妇”的说法就这样流传开来。
“东河口媳妇”是一句玩笑话,可“东河口荣誉村民”却真有其事。那是去年农历腊月二十四,各路游子都眼巴巴地望着回家团年,熊芙蓉又背起行囊来到了东河口。当天晚上,东河口村管委会成员以及青川县旅游局和青川关庄镇的干部团聚一起,对这一年来他们所共同经历的不平凡而举行总结晚会,在这个激情而简朴的晚会上,大家被熊芙蓉对东河口人的这种感情所感动,口头授予她“东河口荣誉村民”,那知这个称呼还没来得及流行,“东河口媳妇”的说法便流行开来了。
大年三十,新年初一,她每天只吃一顿饭,顾不上看春晚,连问候的短信也来不及看,她说这两天是采访的最佳时机,最容易找到人,耽误一两顿饭不算什么,何况也没饿肚子,走到哪里都有老百姓请吃点心。
《东河口绝恋》在日前5月8日的首发式上被一抢而光也是意料中的事情,正如西华师范大学何希凡教授评价的那样“血泪书写的文字自有动彻肺腑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