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调查:一名回乡务农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感悟 新华网昆明5月15日电(记者杨跃萍 赖少芬)乡亲们进了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吕春华却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贫困的农村老家创业。他的创业生活,辛劳却充实。
回乡务农靠“特色”增收 今年28岁的吕春华家在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块河村长岭子村民小组。
块河村是一个群山包围中的贫瘠小山村,吕春华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2005年7月吕春华从云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毕业,应聘到一家国际非政府组织工作,成为一名“白领”,月收入4000多元。
出乎意料的是,2007年底,吕春华不顾父母的反对,辞职回到贫困的山区老家,与父母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侍弄家里的40亩山地。吕春华的父亲对他说:“我们当农民一辈子种地,苦够了,好不容易把你培养成大学生,你怎么还要回来当农民?”
吕春华的父母常年早出晚归,种花生、种玉米,辛勤耕耘40亩山地,广种薄收,一年到头收入顶多1万元。吕春华回家后,尝试在花生地里套种冬早南瓜,同时他和妻子还养了1000多只鸡。一年下来,家里收入提高到3万元。
村里人看到吕春华种南瓜赚钱了,纷纷跟着种。吕春华于是组织30户村民注册成立了东川区长岭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在花生地里套种150亩冬早南瓜,还种了50亩黄瓜。大伙统一购买农资、租用交通工具,统一售价,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避免了压价竞市,每亩地收入比单纯种花生提高2000元。目前,长岭子种植合作社已占有当地三分之二的南瓜市场。
吕春华说:“我们这里种植常规的洋芋、玉米,收益太低,必须搞特色种植才能增收,我们种的南瓜、黄瓜都是本地品种,"土"就是我们的特色。”
昔日被称为“铜都”的东川,已有千年开发历史,过度开发使区域生态恶化,高高低低的群山植被稀疏。一年多来,吕春华还在自家坡地上实施了“退耕还林”,在收成不好的山地上种了1.6万棵桉树,现在已近2米高。2008年大旱时,他每天顶着烈日背水上山浇树,一个月下来体重减了10多公斤。
“做有责任感的农民企业家” 在东川区铜都镇,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吕春华是块河村团支部书记,遗憾的是“全村500多户人家,仅有100多名团员,青年人大多进城打工了”。吕春华的妻兄、妻嫂也常年在外打工,没上学的孩子托给了老人照管。
块河村长岭子村民小组村民李金顺这样评价吕春华:“我们村有文化的年轻人不多,吕春华有文化,见识广,能吃苦,致富点子多,他干什么我就跟着干。我们需要这样的大学生。”他对记者说,“我儿子能像吕春华一样考上大学就好了,家里再困难我也要供他读书,这对他一辈子都有用的。”
今年初,李金顺和另外6户村民加入了吕春华发起的东川区三江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目前租用了村子附近一片河滩地,现已在河滩地上整治出一片苗圃,开展玉米育种和柳树育苗,育出来的种卖给一家公司,柳树苗则要栽在河滩周围美化环境,为今后开办特色“农家乐”做准备。
随着合作社工作逐渐展开,吕春华需要一名得力的助手。不久前他到母校云南农业大学招聘毕业生,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招到合适的人。
吕春华的理想是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农民企业家,通过自己的创业创造一些就业岗位也是他的梦想。他说:“目前除了政府设立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外,经济不发达的广大农村能够吸纳大学生的岗位不多。经济发展了,有更多的经济实体落户,农村方会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
吕春华打算再去招聘,他说:“我们正处于创业初期,条件有限,如果招聘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现在一年能给他的薪酬最多1.5万元。但招聘来的大学生与我们一起创业,可以让他参加合作社分红。”
“回乡创业不是孤军奋战” 回望回乡创业一年多的点点滴滴,吕春华说:“回乡创业非常充实,我相信在农村也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吕春华坦言:“刚回到家时,我对种地的收益心里还真没谱。幸亏工作两年手头有些积蓄,积累了一些人脉和经验,才有底气回到村里。干自己想干的事,回乡创业毕竟成本相对低一些。”
这期间,吕春华熬过了艰难的起步阶段,但目前仍面临资金不足的困难。2008年,当地一家电视台举办创业新青年大赛,获奖者可获5万元贷款指标。为此,吕春华花了两个月时间投入比赛,可最终还是没能争取到贷款。
东川三江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成员都是村里乡亲,大伙想开发特色“农家乐”旅游项目,前期投入需20多万元,这对大伙来说无疑是一笔巨资。吕春华目前正在与昆明几家企业接洽,想争取企业的投资。东川区团委了解他的困难后,也主动帮他跑贷款,在此之前,作为村团委书记的吕春华还多次参加了区团委组织的创业培训。
吕春华组织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分别获得了云南农业大学和东川区供销社奖励的1万元和5000元,区林业、农业部门还派出技术人员专门到长岭子村为合作社发展献计献策。
云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永能介绍说,学校认为吕春华回乡后发挥专业所长积极创业,具有示范作用,因此给予他自主创业奖励资助。
吕春华说:“许多大学生不愿或不敢回乡创业的重要原因,不仅是农村生活及生产条件比较艰苦,还担心回乡后会被社会边缘化,而来自各方的关爱和鼓励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孤军奋战,这是鼓励我坚持回乡创业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