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5月16日电(记者黄艳)来自新疆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所、中国农业部畜牧兽医总站的昆虫学家正积极会诊,希望查明在新疆乌苏草原肆虐的“毛虫”身份,但至今未能为其验明正身。
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所副研究员高松介绍说,要知晓毛虫身世只有等待毛虫化蛾。
如果顺利,经过实验室培育,再过几天这些毛虫化蛹,成虫——“蛾子”出世,专家可通过大小、花纹、颜色、触角、翅脉、生殖器官等判断其“身份”。
另一种可能情况是,这些毛虫短期内不会化蛹,进入“滞育”期(在干燥环境,昆虫为逃避高温而选择夏眠),那么毛虫将到今年秋天才会“化蛹”,如此一来,毛虫的身份之谜将再延续几个月时间。
中国农业部畜牧兽医总站草业处副处长苏红田日前从乌苏现场取样,将毛虫带至北京,计划在中国科学院利用DNA进行高分子检测。
5月初发现大量毛虫席卷新疆乌苏12万亩草原后,9日,新疆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赵莉即取样带回乌鲁木齐的实验室进行培养观察。
高松11日从北京赶赴新疆,对实验室“圈养”的毛虫进行仔细观察后说:“这些毛虫目前还看不出有化蛹的趋势,成虫不出来就无法判断究竟是什么"虫"”。
记者日前获准进入饲养这种毛虫的室内和室外实验室。在室外实验罩内的毛虫正在吞食绢蒿、蒲公英、地扶(俗名扫帚草)。太阳下,毛虫在罩网和植物茎叶上缓慢蠕动,其途经的部位留下一些成芝麻大圆点的粪便,一些植物的茎叶出现了弧形缺口。在室内实验室的毛虫食欲看上去不是太好,赵莉说:“毛虫不太适应这里温度和湿度。”
“我检测过毛虫的粪便,具有鳞翅目昆虫的特点,”赵莉说,“地球上已被命名的昆虫约100万种,全世界已知鳞翅目昆虫有16万种之多。”专家们推测成虫可能属鳞翅目毒蛾科或灯蛾科,毒蛾科的可能性更大。
据高松介绍,目前中国对昆虫学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一来关注较少,二来种类庞大,未知的种类也非常多。“非常有可能的结果是,成虫出来了,而我们现有资料却没有这种生物的记录,到时可能给它命名。”
高松说,“曾经见过”的毛虫现在突然大面积成灾,原因很多:有大量的虫源;环境适宜它的生长;生物链被打破、制约机制被破坏(如天敌大量减少)。目前,研究人员对这种生物的所有习性都不清楚,比如如何产卵,是散居还是聚居等。
科学家追踪“神秘”毛虫身份除了做生物学研究之外,主要是研究其“成灾机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类生物会构成灾害,找出“防治适期”。比如,假如这种生物是低龄幼虫越冬,那么秋季就是最好的防治时期。
在学者们研究毛虫身世期间,新疆治蝗灭鼠指挥部已开始对乌苏草原毛虫进行化学防治,利用自走式静电喷雾车和高效菊酯农药,以每天13000亩的速度剿灭毛虫。指挥部主任穆晨介绍说:“预计到5月16日可以全部杀灭受灾12万亩草场上的毛虫。”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