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3时 “亚运讲坛”(第五讲)在中山大学小礼堂举行,体坛乒乓女皇邓亚萍博士发表题为《精神与生命同在》的精彩演讲。下午2时30分,小礼堂已经坐满……门外还有学生排着长龙等候入场。 本报记者 郑迅 摄 |
本报记者 陈晓璇 实习生赵欢欢 通讯员 亚组宣
今天是昔日乒坛名将的邓亚萍完成最新转型———担任北京团市委副书记的履新“满月”。昨天,邓亚萍应邀到广州亚运讲坛演讲,谈运动生涯,谈人生转型,谈奥运经验……记者发现,不管她以什么身份出现,都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她迸发出来的永不消沉的意志力,令人鼓舞。
对于广州亚运会,邓亚萍表示会继续支持广州亚运会。昨天,她获聘注册成为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希望自己在2010年能够真正服务于广州亚运会。
从运动员到官员之路
站在中山大学小礼堂的讲台上的邓亚萍,一头短发,略施粉黛,服装大方得体,透着干练气息,魄力难于阻挡。演讲现场,里里外外站满了来听讲的大学生。“因为我矮,所有球对我来说都是高的,都是进攻的机会。”一句幽默的开场白,似乎又让人看到了赛场上自信的邓亚萍。
其实,早在筹备北京奥运会时,邓亚萍已经走上了从政之路。她的职务是奥运村部副部长、奥运村新闻发言人。上个月,她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团市委副书记,主管青年志愿者工作。“我对这份工作既陌生又不陌生。”邓亚萍说,陌生的是工作环境,但其实工作对象没变,一直都是跟年轻人在打交道,并不陌生。上任这一个月来,她很是忙乎: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5·12地震一周年,现在又开始筹备建国60周年的纪念活动。
看得出,邓亚萍对从政新岗位已很有状态,充满着成熟与自信、领导的风范和魄力。也看得出,无论邓亚萍是一名运动员,还是一位政府官员,她的处世心态没变。她告诉大家,在她的人生中,永远拥有四颗“心”———决心、恒心、信心、平常心。
从小学学历到博士之路
邓亚萍在乒坛上创造的传奇,几乎家喻户晓。然而,当年成功的她跟毕业大学生一样,面临着退役如何走向社会的难题。
24岁那年,邓亚萍因伤病无奈退役,在中国奥委会和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推荐下,她成为了国际奥委会委员。“开会的时候,我是唯一一个带翻译的人”,语言不通让邓亚萍坐立不安,“我只有小学学历,必须从头开始学习,找到一把开启世界的钥匙。”
1997年,邓亚萍进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我连26个字母都写不全,大小写混在一起。我承认自己是清华校园里最差的学生。”邓亚萍发现读书比拿世界冠军还难,早上起床发现枕巾上掉了大把大把的头发,甚至用打球那种有意识的磨练意志力,都找不到学习方法。
好在邓亚萍够自信,经历也够丰富,“学习是一个人的比赛,要耐得住寂寞。”4年后,她顺利从清华大学毕业。为了继续做深学问,有一个更好的语言环境,邓亚萍又到诺丁汉大学攻读研究生,她的毕业论文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因为在外国总是被问起为什么中国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强,为什么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在孤独的钻研中,邓亚萍的硕士学位也到手了。
这个时候,连萨马兰奇都劝她回国效力了,但邓亚萍却“上瘾”了,她想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因为读书读出乐趣了。”邓亚萍决定边工边读,进入北京奥组委工作的同时,也做跟奥运会有关的研究。去年北京奥运结束后,邓亚萍撰写了关于全球竞争中的奥林匹克品牌的博士论文,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实力,是赢得尊重的唯一法宝”,邓亚萍说,这是她的人生格言,不管做什么,都要保持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