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挺起不屈的脊梁--残疾人企业家赵艳利自述心路历程 新华网北京5月16日电(冷新雪)残疾人赵艳利是北京宏达国航金属科贸发展中心总经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出资支持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和训练,为北京市东城区的体育发展注资,资助甘肃的希望小学,出资牵手合唱团,给地震灾区献爱心,捐款给家乡的学校。
最近,他又拿出30万元为家乡村庄修路。“我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地方。”赵艳利说。
赵艳利所在企业竭尽全力吸纳残疾人就业,其员工中68%为残疾人。近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尽管企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他仍深情地表示:“决不辞退一名残疾职工,决不给社会增加一点负担。我愿尽我的所能帮助残疾人共同发展。”
赵艳利用实际行动表达出一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让我们来听听他的自述,感受这位残疾人企业家的心路历程吧――
“1963年12月,我出生在河北廊坊市文安县急流口乡大寺庄村。3岁那年的一天,母亲发现我的一条腿不管用,到医院检查后得知我得了小儿麻痹症。原本安宁的生活被打破了。从那以后,为了给我治病,全家人借了很多钱,我的病也没有治好。背负着巨额外债,全家的生活只能靠父亲种地维持,吃饭都成了问题。到小学六年级,我就无法再上学了,开始修鞋帮助家庭共渡难关。
“生活和外债的压力让我每天晚上无法入睡。思前想后,我决定上北京发展,做生意。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他们惊呆了,都不同意我走。他们说我到北京去,谁都不认识,身体还不方便,家人不放心。经过一番争执,父母看到我去意已决、无法劝阻,只好退让了。当时,我是怀着一种战胜贫穷、残疾的心情拼死一搏的。
“那年我16岁。借了40元钱、一辆旧自行车,我向北京出发了。120公里的路,我从早上5点骑车,花了11个小时。
“到了北京后,我开始走街串巷,出没建筑工地,收购、销售劳保用品,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我生意上的第一个大客户是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公司的采购员心地很好,听我说明来意后,他叹了口气说:"哎,你一个残疾人也怪不容易的。我买谁的不是买啊,以后就买你的了,只要你不乱抬价就行。"直购直销做成了第一笔"大生意"――赚了320元钱。没过几天,我去一家工厂推销手套,不小心脚下一滑,从二楼顺着楼梯一直摔到了楼下。厂领导闻讯后说:"你一个残疾人,我们很同情你。咱们慢慢商量,能帮你的我们一定帮你。"就这样,我又联系上了第二个客户。我的信心更大了。
“为了挣更多的钱,我开始在北京买原料送回老家,让家里人帮着生产劳保用品。人手不够,就让村里乡亲一块干,按劳计酬,大家都很高兴。这成了我生意上的第二个转折期。
“我认为做人是第一位的,必须以诚信为本,才能不断开拓新客户、发展自己。1989年我迎来了生意上第三个转折点。在这一年,我第一次申办了营业执照,用所有的积蓄在北京海户屯办了个小公司――北京海利五金建材劳保经营部,除了继续经营各种劳保用品,还开始涉足五金、建材等产品。1992年至2003年,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逐步转型的对策,经营以电线电缆、五金建材为主,劳保用品为辅,并组建了一支建筑队伍。2004年我办了一个福利企业――北京宏达国航金属科贸发展中心,雇佣残疾职工22人。为解决残疾人找工作难的问题,我还办了一个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北京宏利世纪电线电缆厂。
“2005年以后,我本着回报社会的想法,开始更多地关注公益事业。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帮助我们残疾人,一旦我们残疾人取得了小小的成功,我们也会回报社会的,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责任编辑: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