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不浪口位于阴山中部,距乌拉特中旗政府海流图镇南28公里,这里是河套平原的天然屏障。抗战时期,这里曾点燃了抗日的烈火,绥西抗战中,乌不浪口守军对入侵之敌进行了英勇抗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日史话。前不久,我和友人带着一种瞻仰和朝圣的心情来到这里的抗日烈士陵园,当看到简介牌上书写的内容时,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148名烈士仅有83人有残缺不全姓名,其余人的墓碑上空空如也……
我的思绪迅速穿梭于时光的隧道,脑海里浮现出壮怀激烈的一幕。
1940年1月,在傅作义指挥包头战役后,日本侵略者不甘心失败,抽调平绥、同蒲两路沿线部队3万余人,汽车千余辆,附飞机、坦克和伪蒙军6个师,由日寇黑田师团长指挥,向河套地区进行反扑。时任国民党第八战区副司令的傅作义将军审时度势,提出“避不利、夺胜利,打游击、分阻击,耗敌力、全歼灭”的绥西战略,使“敌人来不得好来,走不得好走”。中旬,部队按照各自任务迅速展开行动。为响应傅作义将军的号召,隶属宁夏回族兄弟部队马鸿宾81军的马腾蛟35师,该师下辖的205、206和208三个团约3000名抗日官兵,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利用乌镇、乌不浪口原有阵地正面布防,随时准备阻击进犯河套之敌,迟滞其前进,摸清其主力,尔后转入狼山,威胁敌人右侧背。
1月31日凌晨,天刚蒙蒙亮,杀气腾腾、来势凶猛的敌人便兵分三路快速向河套扑来。两路由前山进犯后套之敌,在蓿亥滩和二圪旦湾遭傅部骑6军20团和21团官兵的顽强阻击,进展缓慢。与此同时,由后山进犯之敌在飞机、大炮的不断轰炸和坦克的掩护下,向乌镇、乌不浪口马腾蛟师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由于敌人炮火猛烈,我阵地上血肉横飞,抗日守军35师的大部分地面工事被毁,人员伤亡惨重,鲜血染红了乌不浪口的山河大地。但是,官兵们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时机进行顽强反击,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挫败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也使敌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军101师增援,加入战斗,激战至黄昏,转移至折桂乡,日军侵占乌镇和乌不浪口……
在这场战斗中,马腾蛟35师的官兵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不言败,不胆怯,不退缩,勇往直前。在最困难、最危急的关头,敢于同比自己强大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敌人较量,用鲜血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历史已经作古,但那一阵阵鼓角争鸣,那一场场沙场鏖战,无不彰显着中国军人的英勇善战。军人最需要这种战斗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遗产。“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兵马未出,气先夺人。”
战后,马部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将在战斗中牺牲的148位烈士的遗体进行了收殓,并在离战场不远的一个坡地上就地安葬,建成公墓。限于战争环境,烈士坟墓均以石土堆成,各成一小石土堆,墓与墓之间横成列,竖成行,墓前各立一小砖铭碑。公墓坐北朝南向,成四方形,没有围墙。1986年,乌拉特中旗有关部门实地勘察,依稀可辨的烈士墓砖碑刻名者仅83位。
2003年,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根据烈士亲属和生前战友的意愿,先后筹资62万元,将乌不浪口抗日烈士公墓重新修缮并扩建为烈士陵园,供烈士亲属和人民群众凭吊缅怀。修缮扩建后的陵园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由烈士墓地、纪念广场、周边绿化带等组成。在纪念广场修建了抗日英雄纪念碑和汉白玉围栏及墓座,在纪念碑东西两侧修建了两个汉白玉浮雕照壁和大理石简介碑刻。整个陵园肃穆庄严,大气壮观。每年到了清明、“五·四”、“八·一”等重大节目,来这里祭奠、扫墓的共青团员、青少年络绎不绝,同时也是驻军各单位新兵入营第一课的课堂,在这里他们缅怀先烈,继承遗志,筑牢爱国主义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