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封面故事 油价真相:为什么油价不断下降
美国《新闻周刊》最新一期封面故事指出,从长期看,原油价格的趋势是不断下降。
新技术应用带来原油价格下降
有一种观点目前仍旧有抓住市场和想象力的力量:原油、铜、粮食和黄金等商品价格一定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再度上扬。
这种观点源自强大的、现实的趋势,例如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全球资源储备的下降、有关资源国有化的担忧以及能源和农业领域长期投资不足等等。
然而事实是,世界过去也曾经面临过上述所有问题,但是过去200年来,由于新技术的使用、开采效率提高以及某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等原因,商品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总部位于蒙特利尔的信贷银行信贷分析公司掌握的数据显示,在修正了通货膨胀后,目前主要工业商品价格比1800年低75%。
在任何时间点,总会有新的经济力量在全球舞台上崛起,然而商品价格仍在继续下降。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全球经济相对强劲的时期,中国经济以平均9%的速度增长。但是大多数商品价格并未随之上涨:例如,原油当时就从未突破每桶40美元的上限。
原油价格没有高涨的原因很简单:对任何商品的需求都是具有价格弹性的,这意味着一旦价格过高,消费者就会停止购买它,或者努力寻找替代品。
需求膨胀短期难再现
不过今天的市场仍然在押注原油价格将会再度高涨。3年远期原油期货目前以接近每桶70美元的价格在交易,而与之相对照的是原油现货价格仅为约每桶50美元。一些分析家预测,到2012年前原油价格将达到每桶90美元。从铜到稻米的其他商品价格也被预计会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2005年,市场的运行还与这种设想完全相反。多年来,现货价格都比期货价格高得多,因为大多数投资者都相信价格会遵循历史的趋势线:下降。他们靠着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原油合同而赚钱。否则,商品买卖就会被视为赔本买卖。但是这种长期以来的观念随着这10年来商品价格的节节上涨而消亡,现在它也尚未回归。今天的投资者仍然是在对全球经济的任何复苏迹象而作出反应,这导致了最近数周来奇怪的价格上涨。
这种上涨是错位的。世界现在处在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衰退中,从2003年到2007年全球经济异常高速地增长导致商品需求膨胀的时代短期内不可能重现了。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分析家们不论对全球经济持何种观点,他们都同意,商品价格还将上涨。乐观派认为,消费者需求的复苏将推高油价和其他商品价格。而悲观派则将商品视为对可能发生的通胀的对冲。
这两种想法都忽视了历史。历史显示,只有一种商品价格会在通胀环境下上涨:黄金。其他商品价格只会在全球经济过热、需求暂时超过供给的情况下上涨。在当前,几乎所有商品的供给都远远超过了需求。
而生产商也可能加剧价格下滑。原油商、铜矿业主和钢铁巨头显然盼望最近的商品价格下降是暂时的,因为他们只是短期削减工厂产量,而不是采取诸如关闭工厂等长期措施。尽管最近价格下降,许多商品仍然在以高于其生产成本的价格交易,因此,价格,价格需要进一步下降,直到生产商们感到某种疼痛,从而迫使其关闭工厂。而且大多数商品的库存达到了5年、甚至10年最高。这意味着商品价格将不得不下降,多余的库存才能被清空。
中国对油价影响力被夸大
油价目前还没有进一步下降的唯一原因是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将继续增长。最近,来自中国的任何好消息的暗示都可以在原油交易者中释放一波喜悦。
这种喜悦来得太早了。中国遭遇着过度投资的问题。将近10年时间里,中国都保持着相当于GDP的40%的投资率,其中大部分钱都投入到了出口行业,而这些行业也卷入了全球经济低迷。投资需求不可能很快复苏。中国贡献了10%的全球经济产出,但是却消耗了大多数工业商品的25%到50%,这种步调是无法持续的。随着中国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以来,建立起国内消费者驱动的经济,这种步调应该会在未来数年中放慢。北京也在致力于创建需要更少能源和更少原料的更高效率的工厂。与此同时,中国以外的国家,商品需求在以30%到60%的年率下降,这为商品价格带来了沉重的向下压力。
中国对油价的影响被夸大了。中国消耗全球原油产量的9%,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富裕国家消耗了超过50%的原油产量。原油需求对于全球经济增长高度敏感。按照目前的估计,世界经济2009年将收缩1.4%,国际能源署预计原油需求也会收缩2.8%,或者减少240万桶/天。
原油长期熊市的开端?
这将削弱原油卡特尔提高油价的力量。欧佩克早就发现,当其剩余产能超过总需求的5%时,要影响油价趋势就变得很困难。而目前其剩余产能是总需求的8%,并且还将增加。欧佩克过去6个月里已经3次下令减产。
当然,商品价格总会在某个时间再度上涨,但是只是暂时的。到目前为止,200年来商品价格的走向都是以长期熊市和短期牛市为特点的。来自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数据显示,原油牛市平均持续4到9年,而平均熊市持续11到27年。在9年中油价翻了10番后,牛市去年夏天结束了,这再现了上一个牛市的持续时间和幅度,上一个牛市在1979年结束。而上一个牛市结束后,接下来的是持续20年的熊市。如果历史能作为指导,我们现在只是处在另一个长期熊市的开端。(青云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