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上海人形象实证研究结果:慢慢撕掉优越感标签

新民图表 制图 贺信

  在外地人眼中,上海人的形象往往和“小气”“精明”“缺少开拓精神”及“排外”分不开。这种刻板印象到今天还站得住脚吗?

  昨天(17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上海人形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人变了。

  研究采用科学的、心理学的测量方法,针对上海人刻板印象中的负面特质对比测量,测量分别在2003年和2008年两次进行,共计调查了680位上海人和外地人。

  无人选择“把他挤下去”

  上海人一向被认为,不愿意离开上海,缺乏开拓精神。
在第一大项“人格特质”的研究中,对“愿不愿意到上海以外的城市发展”,2003年有15.7%的上海人表示“生活条件好就去”;16.7%的人表示“有事业空间就去”。到2008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上升为24.4%和22%。表示“不愿意离开上海”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从36.3%下降为24.4%。

  研究设想了一个较为常见的场景:你所乘的一辆公交车由于载客实在太多,有一个乘客怎么挤也挤不上来,可是又不下去,吊在车门口,车子因此无法开了。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两次调查中,上海人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出现了较大的变化。2003年,有22.5%的人会“劝他下去”;5年后,选择这一项的人锐减到6.6%;在2003年,还有10.7%的人会“把他挤下去”;到了2008年,这一现象已经完全消失,统计表上的数值显示为“0”。

  上海男人并非“怕老婆”

  有人说,上海是个“女性城市”,在夫妻关系中,上海男人的“夫权”并不彰显,丈夫不但“怕老婆”,而且承包大量家务,尤其被人“耻笑”的是为老婆“洗内裤”。

  所以,在这项研究中,“为老婆洗内裤”被特别列出。但数据显示的结果与“刻板印象”不太相符。2003年,有41.5%的上海人认为“不该干”,41.5%的人表示可以接受,但没干过;2008年这两个数字一个降至10%,另一个则上升至70%。

  有趣的是,被认为比上海男人“有男人气”的外地人中,为老婆洗过内裤的人更多,也更坦诚。2008年,可以接受为老婆洗内裤,但尚未付诸行动的外地人有44.4%,比上海人接受度高出不少。而2003年,表示“干过,公开也不怕”的外地人达到16.5%,已经比当时的上海男人(11.3%)更为体贴;到了2008年,上海男人的体贴指数虽然上升到了20%,但外地男人对老婆的“体贴不减当年”,为老婆洗内裤而且敢于公开的人达到27.8%。

  上海人不再自我感觉好

  “上海是全国最好的城市,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把上海以外的人都叫做乡下人”。上海人的优越感几乎成了上海人的标签,但这个标签正在被上海人慢慢撕掉。或者,促使上海人撕掉标签的正是不断涌入上海的外地人和开放进取、蓬勃发展的内地其他城市。

  上海人认可上海是中国内地最好的城市的比例从2003年的84.3%锐减至2008年的35.4%;外地人认可上海是中国内地最好的城市的比例也从40.5%降低到25%。

  2003年,被调查的上海人中有64.6%的人认为“上海人是中国内地素质最好的”,2008年,这一比例陡然降至22.1%。外地人对上海人的看法也发生很大变化,2003年有28.5%的外地人认同这一点,到了2008年,这一认同几乎在外地人的印象中消失,降至2.3%。

  上海人越来越像外地人

  研究者从数据中意外发现,上海人和外地人在一些行为方式上越来越像,并因此认为“这种相像代表着价值观的接近,有助于彼此之间的融合。”

  如在“注重外表”方面,2003年,73.6%的上海男人和47.4%的外地男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注意外表的男人。这个数字到了2008年变得比较接近了,分别是63.6%和61.1%。

  在前面提到的“公交车场景”中,到了2008年,无论是上海人还是外地人,都没有选择“把他挤下去”。

  接受调查的上海人和外地人都生活在城市,研究显示,他们对生男生女的态度越来越接近。2003年,50.5%的上海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5年后这个数字基本没有变化;在2003年时,只有30.5%的外地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到了2008年,持这一态度的外地人达到59.1%。

  上海人待朋友仍有距离

  当然,上海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仍然保留明显特征,数据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当有朋自远方来时,只有50%的上海人愿意让朋友住在自己家里,而86.5%的外地人欢迎朋友到家中借宿。

  上海人与外地人的“上海人朋友”数量非常接近,都在10人左右;他们的“外地人朋友”数量相差较远,外地人的外地人朋友数量为12人,上海人的仅有4人。这是由外地人的先天条件决定的,他们结识外地人的机会相对大于上海人。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人结识上海人的机会应该更多,但他们的上海人朋友并不比外地人多。研究者认为,这表明上海人的交友特征,喜欢与人保持距离感,不管对方是上海人还是外地人。

  焦点关注

  上海人到底变了没有?

  上海大学顾骏 上海人没变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认为上海人没变。他的视角是:上海人既不是一个人口概念,也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外界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恰恰是上海人的根本特征,这些特征是从上海市开埠之后,由各地汇集到上海的精英发展而来的,有它独特的建构过程。上海人因此形成的一些固有的生活规则,不易为外地人所适应和接受。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公交车进站后乘客上下车,车门关了,突然有一个声音喊“等等,我还没下车”——这个声音通常是普通话或外地口音。这时上海人便呈现出“集体排外”特征,两个字“阿乡”脱口而出。顾骏认为,这反映上海人生活中的一个潜规则,即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预见,在公共场合不要随便影响别人,影响公共秩序。当车子将要进站时,准备下车的乘客就开始往车门处挤了。但外地人可能对上海的道路站点不熟悉,或没有预见性,自然而然地与上海人的生活规则不相吻合。

  复旦大学于海 上海人变了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上海人当然变了,变化的轨迹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

  他认为,从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从一个开放的城市走向封闭,上海人只出不进,没有了向内的移民活动,城市随之失去了包容性。这段时间,上海倚仗着过去的经济基础,在很多方面高于国内其他城市,在产品品质和种类上占有绝对优势,上海货卖到全国各地。在这种“关门”的情况下,上海人形成了夜郎自大的心态,感觉比外地人优越,比如特别喜欢几个上海人旁若无人地讲上海话,显示内心的优越感。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再度开放,浦东的开放开发,使上海重新变成一个移民城市,由人才单向流出再度变为双向流动。在IT业,几乎很少有人说上海话,在热门的房产、证券和法律咨询等领域,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人才。这个城市再度打开城门之后,胸襟和眼光与以前大不一样,生活习惯和与外地人打交道的意识也发生了变化。

  有些上海人还怀念着上海人曾经的地位,但这不能改变上海变化的趋势。上海的改变不是个别人气质的改变,而是城市气质的改变。今天的上海人不再会洋洋自得,而是胸怀“中国的上海”概念。

  上海社科院张结海 上海人形象是软实力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人形象实证研究”的主导者张结海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外界眼中的刻板印象,是一项重要的软实力。改变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对上海确立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十分重要。事实上,在一些调查中,外国人对上海人的印象比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印象好得多,不少外国女子有些夸张地说“上海男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丈夫”。他指出,上海本地出产的影视作品中,应正确反映上海人的形象,不要按照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塑造上海人,并可借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机,开展旨在专门改善上海人形象的活动。(记者姜燕)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陈天晗)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