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少年中国”的概念来自梁启超先生100多年前发表的《少年中国说》。为什么还要将当今中国称作“少年中国”呢?曾任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助理、《少年中国》一书的作者姚遥说:“时至今日,我们很多中国人身上依然体现着不理性、非成熟、爱偏激等"少年人"的特征;中国的国家建设成就赫然,要实现新的梦想,依然需要推进新的社会变革以促成整个国家和国民的成长与成熟。
少年正是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
在《少年中国》中,姚遥将中国的“80后”称为“鸟巢一代”。即,那些“爱国心强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中新社评论员许晓青对此加了注解:“"鸟巢一代"大部分出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他们开放、外向,追求变化的欲望强烈;他们面对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群没有羞涩、胆怯,而是张开怀抱;他们对西方经验与中国传统,同样抱着尊重和宽容的心态”。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曹景行认为,“"鸟巢一代"的共性就是:他们的多元化。"鸟巢一代"是中华民族在最正常、最安定和相对比较富裕的环境中出生、成长直至进入社会的一代。也恰恰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正常环境,现在的青年人认为一切都是既定的,物质利益是最重要的——这倒也不是坏事情,或许这是人类一个正常的阶段。他们不会想到"追求提升"曾被认为是"有野心"的"个人主义表现"。他们的认识在这一点上跟老一辈人大不相同。”
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曹景行和他的助手姚遥一同奔赴灾区采访。回想起当时的感受,曹景行说:“我们作为做新闻工作的志愿者,只想能尽可能多地去做报道。人在那个环境当中,一切跟之前设想的完全不一样。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根本来不及有什么"心情"去体会,也来不及有太多的想法。”
“汶川地震改变了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姚遥说,“地震发生几个月后,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媒体事务顾问特雷弗·莫里斯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莫里斯年届八旬的父母,对中国及中国领导人始终保留着"冷战"年代西方世界对共产主义阵营和苏联极权主义的负面印象。可是,当四川地震发生后,通过电视媒体,他们看到了眼含热泪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和中国国务院总理。莫里斯的老妈妈说,"原来中国的领导人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慨叹固然不可思议,但其实反映出相当一部分的外国人对于真实中国的陌生和误解。”
“"鸟巢一代"到底根据什么来做价值判断?除了现实利益,我觉得背后是公民意识。”曹景行说,“"我就是一个公民,我按照公民应该做的去做"。就像在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和汶川地震后人们所看到的——青年人不需要任何一个人去动员,也不求什么回报,但是他们的行动,却起到了真正的主力作用。”他认为,所谓公民意识,是超越"爱国"这个词的,也包括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一种责任感”。“公民意识是和狭隘、廉价的伪爱国主义对立的。那种乱叫一通的或者是比较激进的所谓爱国主义,在我看来是廉价的"伪爱国"。”
有学者指出,当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迷失,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是个人价值的过度膨胀和经济利益的唯我独尊,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全社会普遍存在的理想缺位和信仰缺失。“很多年轻人,不但自己失去了理想和信仰,甚至不相信世界上会有信仰这回事。”姚遥说。
在姚遥看来,“鸟巢一代”与其说是对“80后”年轻人的新称谓,不如说是对具有公民素养的新一代中国国民的概括与期许。“今日中国固然问题很多,然而,解决的希望绝不仅仅在于政府、在于国家、在于某些机构,这个责任事实上落在每一个具体的国民身上。”
“今天,当个别青年一听到"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主流话语,就开始心生逆反与抵触时”,姚遥说,“他们却没有深入思考:在市场化改革多年后,强调平等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与强调自由的现代民主和法制,其实应该成为彼此一致、互为补充的"信仰共同体",应该成为中国社会下阶段所不可或缺的"双轮驱动器"。”
《少年中国》
姚遥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