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工作正式启动。本届全国道德模范分为“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5类。总政在全军和武警部队认真组织评选推荐的基础上,组织评选委员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从各大单位推荐人选中评选出每类2名、计10名军队系统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预备人选,同时评选出每类1名共计5名候补人选。
为确保评选推荐公平公正,本报今天刊登15名人选的事迹,接受全军官兵监督。如有意见,请在5月27日前向全军评选表彰活动办公室反映。通信地址: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队教育局,邮编:100034,电话:0201-736206、010-66736206(地方线);中国军网电子信箱:qjddmf2009@chinamil.com.cn(互联网);全军政工网电子信箱:。——编者
军队系统全国助人为乐模范人选 赵渭忠 男,77岁,中共党员,1951年3月入伍,1992年10月退休,河北省军区原副政委,少将军衔。
赵渭忠 戎马半生,献身于党和人民的事业。退休后,他抱定“一辈子为人民谋利益”的信念,倾心投入“希望工程”,把胸中至情大爱献给了贫困失学儿童,被群众誉为“希望将军”。截至目前,他和家人以“家庭希望爱心社”名义先后向“希望工程”和受灾地区捐款1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650多名;向社会募集资金超过10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000多名,援建希望小学32所。
1992年10月,赵渭忠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他办完退休手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3000元钱来到河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式向“希望工程”报到,把家从北京搬到了石家庄;为了资助失学儿童,他将自己的积蓄和退休工资全部奉献给了“希望工程”;为了摸清失学儿童情况,他走遍了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山山水水,记下了几十万字的资料。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二天,赵渭忠自制捐款箱,首先放进自己的5万元,发动在石家庄经商的浙江同乡捐款12万余元。他先后参加抗震救灾爱心捐助活动23次,共捐款22万余元。
2000年,赵渭忠荣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特殊贡献奖;2007年10月,赵渭忠一家被中宣部、民政部等18个部委评为第三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008年,在中华慈善大会上获“中华慈善奖”,以绝对多数票荣登奥运会“十大爱心大使”榜首,参加了河北省石家庄市奥运火炬传递活动。
朱佩芳 女,75岁,中共党员,1950年12月入伍,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1级,文职1级。
朱佩芳 视培养科研后备人才为己任,热心助推青年干部成长进步。她和丈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商定,把两人获得的27万元奖金和10万元积蓄捐献出来,设立青年科学研究基金。此后每年,他们都把各种奖金原封不动投入进去。目前这项基金已达到100万元。
朱佩芳 十分关心贫苦儿童成长,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们。2001年,她到安徽讲学时,了解到滁州山区一所小学条件落后、设施简陋,孩子们为求学吃了很多苦。回重庆后不久,就与丈夫联系该小学,捐款30万元重建校舍。2007年5月,重庆开县义和镇小学因校舍破旧,缺乏避雷装置,7名学生遭雷击身亡,43名学生受伤。朱佩芳教授得知后深为挂念,两天后她与丈夫向医院党委写信,决定把50万元的生活积蓄捐献出来,为义和镇新建一所小学。朱佩芳教授参加剪彩仪式时,看到学校硬件条件还比较落后,再次向学校捐赠价值2万余元的电脑和数码相机。
朱佩芳 不仅人格上非常高尚,事业上也是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5项,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荣立二等功。多年来,她始终牢记党组织是成长的摇篮、立身的阶梯、事业的靠山,始终以一颗感恩之心回馈社会、回报人民。
彭燕 (候补),女,30岁,中共党员,1996年6月入伍,西藏军区那曲军分区门诊部护师,专业技术11级,上尉军衔。
1999年7月彭燕以全优成绩毕业于成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分配时,她不顾亲朋好友劝阻,主动申请赴藏工作,毅然选择了平均海拔4560米、氧气含量不足内地50%、最低气温达零下42摄氏度的那曲军分区。10年来,她坚持为驻地藏族群众送医送药、治病疗伤,把一片爱心播撒在雪域高原,被老百姓誉为“藏北草原上的好门巴(医生)”。她关心官兵心理健康,长期提供心理服务,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知心姐姐”。到藏北农牧区巡诊10年间,她为牧区群众诊治各类疾病5000余人次,挽救危重病人32人次,接生40余人次,讲解卫生知识课300多场次。
她认真学习高原护理知识,不间断地记录护理中遇到的情况,反复摸索实践,先后总结出高原“皮试时间应延长5分钟”、“抗生素静滴每分钟滴数应控制在常规数量的80%以内”等有效方法,结合临床实践写下《高原注射常犯毛病及注意事项》、《高原皮肤护理操作基本要领》等30余篇理论文章,其中10余篇在国家核心卫生期刊发表。2006年3月,彭燕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08年5月被西藏自治区授予“五四青年奖章”,2008年10月参加第十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大会执行委员,2008年12月被成都军区授予“道德模范之星”。
军队系统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人选 卢加胜 男,30岁,中共党员,1995年12月入伍,73022部队修理连一排四级士官、代理排长,装甲底盘高级修理工,二级装甲驾驶员。
2001年2月11日,卢加胜春节休假归队途中,乘坐成都开往武昌的K148次列车,遇到76名持刀车匪疯狂抢劫。他和同车23名军警与劫匪经过3个小时殊死搏斗,制服76名车匪,收缴刀具凶器200余件。卢加胜右小腿、头部多处被歹徒砍成重伤,由铁路公安处紧急送往武汉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10天后,伤势稍有好转,就悄然赶回部队参加演习。
事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中国国防报、光明日报、长江日报、杭州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这起列车抢劫案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1年4月13日,解放军报刊载了《穿军装的英雄,你们在哪里?》的通讯,在全军范围内寻找参与“2·11”勇斗歹徒的英雄战士。
面对他人获得的荣誉、鲜花和掌声,卢加胜选择了默默无闻,电视台等媒体一直没有找到他,即便是两次提干没能如愿,他仍然只字未提当年勇斗歹徒的事。直到2007年3月,部队领导到连队检查工作时,看到卢加胜额头上的伤疤后反复追问,无奈之下他才把埋藏在心底6年之久的秘密说了出来。
卢加胜 立足本职、勤学苦练,先后4次在军、师抢修专业比武中夺冠,10多次参加重大演习,排除故障上万起、重大险情20多次,获四总部和军区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三等奖,被评为集团军“百名优秀士官”,被军区树为“爱军精武标兵”,荣立二等功一次。
孟祥斌 男,中共党员,1979年4月出生,1997年12月入伍,生前系96164部队机要科副连职参谋,中尉军衔。历任战士、班长、学员、区队长等职。
2007年11月,孟祥斌为抢救一名跳江女青年,献出了年仅28岁的宝贵生命。二炮党委和浙江省委、山东省委分别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孟祥斌同志被授予“浙江省见义勇为勇士”荣誉称号、“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山东省道德模范”和“浙江骄傲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获得“2007山东年度新闻人物特别奖”;2008年1月,高票当选“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2009年5月,被中央军委追授“舍己救人模范军官”荣誉称号。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和妻子女儿行至城南桥时,一名女青年跳入婺江中,生命危在旦夕。孟祥斌毫不犹豫地从10米高的桥上纵身跳入江中,迅速游到女青年身边,托住女青年奋力向岸边游去。由于江宽水冷,孟祥斌在水中艰难地向前游了10多米后,体力渐渐不支。这时,金华江丰水上游览有限公司的一艘摩托艇闻讯赶来,孟祥斌拼尽最后的力气,将女青年推向摩托艇,自己终因体力耗尽沉入江中,壮烈牺牲。
一个人感动了一座城,一个人感动了全中国。孟祥斌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在“感动中国”颁奖礼上,组委会写道:“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王毅 (候补),男,48岁,中共党员,1980年9月入伍,武警8750部队部队长,大校警衔。
1986年一次演习,新兵杨令福投弹时紧张,把拉开弦的手榴弹扔在自己跟前,时任连长的王毅一跃扑过去,将这名战士护在身下。2005年,王毅任团长期间,嘉陵江发大水,一艘60多吨渡船缆绳脱落,以极快的速度顺江而下。他带领4名战士乘冲锋舟一路直追,最终冒着生命危险把渡船牵引到江边,避免了一次重大撞桥事故。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震中汶川通讯、交通、电力全部瘫痪,与外界失去联系,给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时作出科学决策带来很大困难。王毅接到突进汶川的命令后,立即选调200名官兵组成突击队,克服山路崎岖、大雨滂沱、山体滑坡、余震不断、高山坠石、道路塌方等艰险,跨越100余个落差1.5米以上的道路裂缝,翻越30余座高达10余米的塌方碎石堆,穿越10余公里“死亡峡谷”,在危崖险道间连续徒步行军21小时,艰难跋涉90公里,成为第一支进入汶川的救援部队,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了灾情。随后,王毅和战友们不顾长途行军的疲劳,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抢救生命的争夺战中。短短几天时间,他带领小分队先后在废墟中救出400余名幸存者,转移群众5000多人,在龙溪、映秀等6个乡镇运送粮食、帐篷等救灾物资21吨。他们的快速进入和及时求援,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心意图,帮助受灾群众稳定情绪、坚定信心,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胡主席和其他军委领导以及武警部队首长高度褒奖。
军队系统全国诚实守信模范人选 孙兆群 男,48岁,中共党员,1979年11月入伍,曾参加边境自卫防御作战,荣立一等战功,现任山东陆军预备役炮兵师副师长,大校军衔。
在1985年的一次战斗中,孙兆群担任突击队队长,他和战友们约定:“战争胜利后,活着的人一定要为牺牲战友的父母分忧尽孝。”战斗结束,和他并肩作战的16名战友为国捐躯。他始终信守战场上与战友达成的约定,20余年如一日,践行着“战友为国捐躯,我替战友尽孝”的誓言。
战争结束后,孙兆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16位烈士的档案中,逐一抄下烈士父母的姓名、地址,强忍泪水写了一封封“认亲信”,并把参战一年多积攒的1300多元钱分成16份,随信寄给烈士的父母。在信中他写道:“亲爱的二老双亲,你们的儿子为国光荣了,今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我会像亲儿子一样,照顾好你们的生活。”从此,他除以儿子的身份写信安慰他们外,每次节假日都作出计划安排,轮流到烈士家中探望,帮助解决家庭中遇到的困难,用真挚情感抚慰烈士父母心灵的创伤。20多年来,他先后给烈士的父母和家人写信1500多封,行程近9万公里看望烈士父母,资助钱款13万余元。
孙兆群 的事迹先后被中央各媒体广泛报道。1994年6月,济南军区党委授予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好干部”荣誉称号;1997年10月,民政部、总政治部授予他“爱民模范”荣誉称号;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8年应邀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张伟 男,45岁,中共党员,1986年7月入伍,解放军第一医院妇产、泌尿外科主任,专业技术7级,文职3级。
2008年,张伟带领科室医护人员,从收治第一例因食用“三鹿”问题奶粉所致“结石婴儿”,到成为甘肃省卫生厅指定的定点收治科室,经历和承担了巨大的医疗和商业信誉风险。期间,他带领科室人员先后筛查婴幼儿5000余人次,成功救治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甘肃等省市1100余名结石患儿,实施微创手术140余人次,实施体外震波碎石180余人次,其中救治生命垂危的肾衰患儿26名,所有收治患儿无一例死亡,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无一例因未治愈而转院,被患儿家长亲切地称为“结石宝宝的救命恩人”。
治疗婴儿肾结石是一个医学难题,对张伟来说也是第一次。为治好每一名患儿,他吃住在科室,查阅大量资料,并对关键性难题进行临床试验,首创微创治疗方案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方案,改进药物溶石治疗方案,攻克了婴幼儿泌尿系结石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张伟提出的一整套治疗方案受到国家卫生部认可和推广,为全国其他医院治疗婴幼儿泌尿系结石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接连发表张伟关于婴儿肾结石的4篇论文。国内多家媒体称张伟是全国最早发现、最早研究、最早治疗因食用“三鹿”问题奶粉致婴儿结石的专家。
杨波 (候补),男,24岁,2003年12月入伍,总装备部某基地远望二号测量船舵信班班长、一级士官。
去年,远望二号船执行完“神舟七号”海上测控任务后,停靠新西兰奥克兰港。期间,杨波带着船上给每位船员发放的100美元现金,到当地银行兑换新西兰币。按照当时的汇率,100美元能够兑换136新西兰币,可粗心大意的银行职员却换给了他1360新西兰币。已经离开柜台的他马上转身返回,找到那个职员。由于语言不通,杨波解释了很长时间,对方也没有听懂,只好找来一名懂英语的战友,帮助他一起与银行职员沟通,最终将多领的1224新西兰币(折合人民币5875元)退还给了银行。
入伍以来,杨波始终坚持真诚待人、诚信做事。一次出海执行任务期间,舵信班在关键时刻成功排除了一次重大故障,领导打算重奖他,他却主动把最高的奖金转让给了同班的小王,并说:“是小王最先发现故障,他立了首功,最应该获奖!”
去年春运期间,杨波乘火车回老家探亲。候车室里一位老爷爷与同行亲人失去联系,请杨波帮他照看行李。杨波在候车室足足守候了5个小时,完好无缺地把行李交到老人手里,自己却错过了回家的火车,只得在火车站等了一夜,才坐上第二天的车。
杨波 工作踏实、勤奋敬业,先后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学员”,多次被表彰为“十佳船员”。
军队系统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人选 向南林 男,28岁,中共党员,1999年12月入伍,65438部队修理连二级士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入伍8年多,向南林不放过每个岗位的学习机会,被战士们称为“战士理论家”。修理任务繁重,他就处处挤时间学,一段时间里,他甚至把连队的第一班哨“承包”下来。几年下来,阅读了40多本理论书籍,收集了20多本剪报。驻训一个星期,用掉40多根蜡烛和10多瓶风油精,编写出30多万字的《科学发展观基层读》小册子,成为全团官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教材。他组织了全团第一个理论学习兴趣小组,创办《理论之窗》小报,带出100多个战士理论骨干。2008年6月,他还被中央电视台“周末开讲”栏目邀请开设“与战友们谈谈学理论”讲座。
对党的创新理论真信、真学、真用,使得向南林6次更换岗位,2次面对人生选择,5次经历挫折考验,特别是几次提干不成,都没有消沉下去。入伍以来,他8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和优秀士兵标兵,2次被评为学习成才标兵,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1次;先后被评为军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四会”政治教员、优秀新装备操作手、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和优秀青年标兵。200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被中宣部评为“党的理论基层宣讲积极分子”,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两次受到胡主席亲切接见。2009年5月,被中央军委授予“新一代模范士兵”荣誉称号。
邱光华 男,羌族,中共党员,1957年4月出生,1974年4月入伍,生前系77116部队副师职特级飞行员,大校军衔。2008年5月31日,在执行抗震救灾飞行任务时壮烈牺牲。
邱光华 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的杰出代表,四种气象团级指挥员、教练员,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从事飞行工作33年来,多次执行进藏边防巡逻、抢险救灾、卫星回收、飞机灭蝗等急难险重任务。1985年,首次把直升机飞到青藏高原,开辟了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空白。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邱光华在茂县老家的20余名亲人音讯全无,但面对灾情,他义无反顾,坚决要求到抗震救灾一线执行任务。团党委考虑到邱光华老家的亲人下落不明,他本人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准备安排他执行地面指挥任务。他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向团党委提交请战书。抗震救灾期间,邱光华累计飞行50小时31分、63架次,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输送救援人员87人、伤员44人,转移受灾群众180人。
5月31日,邱光华奉命驾机执行运送三医大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航至汶川县映秀镇附近时,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直升机不幸失事,邱光华和其他4名机组人员以身殉职。6月14日,军委胡锦涛主席亲自签署通令,给邱光华同志追记一等功。
翟志刚 (候补),男,42岁,中共党员,1985年6月入伍,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正师职,大校军衔。2008年9月25日和战友刘伯明、景海鹏乘“神舟七号”出征太空,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翟志刚 因技能精湛、作风过硬、体质强健和心理素质良好,于2003年光荣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5月以优异的综合素质入选神舟七号任务航天员乘组第一梯队。
在神七任务准备中,翟志刚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扎实训练,顽强拼搏,完成了具有危险性、挑战性的模拟失重水槽训练、舱外服试验舱训练和出舱活动程序等全新的训练科目。为了适应失重状态,在模拟失重水槽训练中,他一心想着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体验,身着240公斤的水槽训练服,常常一口气完成一连串的高难度动作,每次训练都要进行两三个小时,训练后经常是全身酸痛无力。特别是在模拟真空训练中,他身着40千帕余压的低压训练服,置身在真空舱中,随时面临着生死考验。
翟志刚 在神七飞行任务中担任01岗,即出舱航天员。他执行任务坚毅果敢、认真细致,在体力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下,不畏艰险,出色地完成了出舱活动任务和正常飞行过程中的飞船设备照料及各种操作。
2008年11月,翟志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荣获“航天功勋奖章”。
军队系统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人选 刘一祯 女,31岁,中共党员,2001年4月入伍,空政文工团声乐曲艺队演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敬老宣传员,中国母亲援助行动大使,专业技术10级,文职6级。
刘一祯 以满腔热情参加大量孝老爱亲的公益活动,从来不讲条件、不图回报。她经常深入基层参加敬老义演活动,她演唱的歌曲《孝敬父母》,在央视及各省市十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她在国内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北京松堂医院设立了“爱心小屋”,只要没有演出任务,她就定期来到这里探望慰问。她经常在外演出,只要有机会,她就把自己的演出之路,变成向孤寡老人撒播真情的爱心之路。她精心制作了全国各主要城市敬老院的位置图,每次演出完都要跑一跑当地的敬老院,力所能及帮助生活困难的老人。入伍到现在,她先后到过全国70多家敬老院、福利院和干休所进行慰问演出,用自己的工资和演出酬劳捐助、慰问老人,组织开展孝老爱亲宣传活动,累计金额已达100余万元。
刘一祯 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她孝老爱亲的先进事迹受到总政首长的批示表扬。2005年被全国老龄委办公室、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评为“中国敬老宣传员”;2006年获全国“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2009年被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华孝亲敬老楷模”荣誉称号,是10名获奖者中唯一军人。
李书杰 男,35岁,中共党员,1993年9月入伍,海军司令部通信部通信处正营职参谋,少校军衔。
面对车祸致残的恋人,李书杰不离不弃,用真诚和真情抒写着人生大爱。2000年6月,李书杰与王华相识相恋,共同编织着美好的未来。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王华双手严重致残,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残酷打击面前,李书杰没有退缩,主动承担起照顾恋人的重任,端水送饭、寻医问药、悉心呵护。在他无微不至的真爱温暖下,王华逐渐康复并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2003年8月,李书杰不顾家人朋友甚至是王华本人及其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娶王华为妻,一辈子照顾王华。结婚6年来,李书杰不仅承担了全部家务,而且对妻子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2003年9月,李书杰考取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他放心不下妻子,就带着妻子到西安上学,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他这份真情深深打动。
李书杰 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从未因家庭困难而影响工作。近年来,他先后参与完成了多次重大军事演习以及奥运安保、抗震救灾、编队出访等通信保障任务。在海军首批护航编队远赴索马里、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期间,他精心组织落实通信保障方案,创造了远洋通信多项新的记录,受到首长和同志们的高度赞誉。2008年12月,海军司令部党委给李书杰记三等功一次。
李晓玲 (候补),女,38岁,中共党员,1994年9月地方大学毕业后入伍,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讲师,国防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专业技术9级。
2007年9月,李晓玲考取了国防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前夕,适逢爱人被指派到郊县一所农村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由于双方父母年老体弱,无法照看小孩,经过组织同意,李晓玲为儿子办理了转学手续。作为一名带着孩子求学的“妈妈学员”,她饱尝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
一年多的时间,李晓玲克服了军校生活的清苦和寂寞,几乎牺牲了所有娱乐和休息时间,把全部精力用在抓好学业和照顾孩子上,不仅顺利通过了各门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学术文章,儿子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并且培养了很强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
李晓玲 对公公、婆婆也十分孝顺。从公公得癌症到去世,李晓玲克服许多困难,四处求医问药,一有假期就带孩子回去陪老人,还把公公婆婆接到北京治疗。公公去世后,考虑到自己在校期间不能经常回家,在爱人支教期满返回原单位之后,李晓玲再次决定把孩子留在身边,以使爱人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回家照顾婆婆。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女军人,李晓玲把孝老爱幼、善待亲人作为一条人生信条来奉行、来坚守,先后被国防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