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中国军工报》开始增期改版,从周二刊变为周三刊,逢星期二、四、六出版,第一、第四版为彩版。该报增期改版后,不仅加强了言论宣传和报网互动,还有一个较大变化:增设深度报道版,主要针对总装中心任务和部队建设中的重要工作、重大现实问题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性、解释性报道,重在开掘深度、拓展广度。
深度报道版精心策划,于5月19日推出专题报道,通过4篇稿件关注国防生的成长成才以及相关主题教育内容。我们编发其中一篇,以飨读者。——编者
驻华阴某基地针对国防生干部特点,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契机,加大帮带和教育力度,有效增强他们的军人意识,补齐能力素质的“短板”,探索国防生干部培养使用的良性机制。
培养之路
国防生干部从难以适应第一任职岗位,到主动了解岗位、研究岗位、适应岗位。该基地通过针对性管理和教育,走出一条科学的培养之路。
现象扫描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李晓江被分配到连队担任排长,他在学校期间学到的软件开发、网络架设、硬件维护等知识难以派上用场。当初的豪情壮志变成了难以适应任职岗位的无可奈何。
分析应对针对李晓江的困惑,基地党委给出了“团站见习、连队当兵锻炼”的“药方”,组织小李和其他国防生干部到团站见习、下连队当兵锻炼。为了提高组训示教能力,李晓江主动向老同志请教,缠着他们给自己开“小灶”。很快,小李就把所在排带成站里的“标兵排”。
新闻链接该基地提出“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用什么,练什么”的原则,想方设法提高国防生干部的第一任职能力。他们有针对性地加大军政素质教育训练的比重,组织进行野外综合演练,从难、从重、从严设置课目,充实军事理论、政治教育等内容,使国防生干部尽快具备指挥协调、组织训练、日常管理和开展政治工作的能力。
使用之路
国防生干部从多次产生“离队”念头,到自觉扎根靶场。该基地人尽其才,走出一条合理的国防生干部使用之路。
现象扫描名牌大学办公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国防生张继辉来到基地后,感到“水土不服”,并多次产生“离队”念头,对本职工作也产生厌倦情绪。
分析应对张继辉所在单位党委没有简单批评他,而是耐心帮小张调整心态,并给他下任务、压担子,使他在完成任务中找到成就感,增强融入部队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继辉在网站建设方面的素质强。站领导根据这个特点,推荐张继辉到基地参与网站建设开发。他积极收集素材,主动研究问题,很快做出高质量的网站。由于表现突出,他当年荣立三等功。
新闻链接该基地国防生干部经过地方高校学习,大多理论基础牢固,有些人还有一技之长。只要给他们机会充分展示自己,就能增强融入部队的动力和信心。基地政治部主任叱东学告诉记者:“从想当"逃兵"到扎根靶场、实现价值,张继辉的成长之路得益于正确的引导、合理的使用和适时的鼓励。”
教育之路
国防生干部从时不时与地方人员攀比物质待遇,缺乏吃苦精神,到主动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标准要求自己,该基地通过打牢国防生思想根基,走出一条有效的教育之路。
现象扫描国防生张华清来到部队后,看到不少大学同学或者出国定居、或者年薪数十万,他逐渐产生了在部队工作到底“值不值”的困惑。
分析应对该基地定期组织国防生干部与英模交流,增强他们对部队传统和光荣使命的深刻认识。他们邀请贡献突出的老专家、“雷锋式战士”张承用为大家讲课,组织到渭华起义纪念馆参观。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张华清懂得了作为个体,只有在无私奉献,报效国家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只有磨砺意志,勤奋学习才能在军营的大舞台上有所作为。
新闻链接“能不能让国防生干部自觉献身使命,是我们基地党委的能力问题!”该基地党委在正确导航、加大引导上下功夫。他们在国防生干部中积极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他们汲取真理的力量,树立崇高的信念,成为理想远大、品德高尚、政治合格、信念坚定的革命军人。基地还通过举办比武竞赛、军事运动会等形式,大力营造具有浓厚指挥特色的军营文化氛围。
编辑点评
正视差异扬长补短
《中国军工报》编辑叶明生
国防生干部的经历决定他们与其他干部存在诸多差异。各级领导对此只有正视,方能因材施教,扬长补短,发挥其最大效能。对国防生干部的能力素质扬长补短,首先,在岗位安排上,要尽量使其与他们的专业和兴趣对口,使他们在人尽其才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其次,用人单位要选派经验丰富的“老兵”实施“传帮带”,帮助他们了解基层生活,熟悉工作岗位,掌握专业技能;最后,相关单位需要建立健全国防生干部培养、使用与激励等机制,不论资排辈,变“伯乐相马”为“公平赛马”,以机制驱动国防生干部中的“千里马”早日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