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明确提出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这个概念,一是强调武器装备保障对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意义,远比人类经历的其他战争形态都更加重要,必须高度关注;二是强调我军的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只有逐一落实到军事训练、政治教育、装备和后勤保障等各个领域,才能真正实现。
而且,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既包括武器装备的发展、管理,也包括使用、保障,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着眼时代变化和科技发展,以非常之功,科学把握其建设方向,紧紧抓住其建设重点,切实加强其建设指导,力求取得新的突破,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是我军使命、职能之所系。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在装备领域的实践展开,就是要科学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装备发展、管理和保障能力。装备系统必须基于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积极探索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装备保障体系,大力推进装备保障的核心能力建设。
把握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方向
把握方向才能引领发展,聚焦目标才能赢得先机。必须以敏锐的战略眼光洞察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变化,科学把握装备保障建设的发展方向。
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对装备保障的系统性要求越来越高。近年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实践表明,不仅现代战争的体系对抗特点明显,甚至一些局部的作战行动,也表现出鲜明的体系对抗特征,对武器装备的综合保障要求越来越高,从作战指挥、作战方式、作战手段,到主战装备、单兵武器、保障装备,都越来越提出了系列化和系统性等新要求。
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对装备保障的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以信息为主导的联合作战,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只有精确高效的装备保障才能适应。据报道,美军2020年前后将以全球信息栅格(GIG)为基础,建成新的C4KISR系统,将信息系统与精确打击更紧密地融为一体。其对装备保障精确性的要求,更是显而易见。
装备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装备保障的融合性要求越来越高。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越高,越离不开高度融合的技术支持。从保障行动上看,装备使用的准备、实施、撤收过程,同时也是装备技术准备、状态监测和性能恢复等技术保障的全过程。从保障力量上看,人员编成需要综合,职责分工需要整合,人员战技术能力需要聚合。从保障要求上看,技术保障已由机械化条件下的前方作战、后方保障,转向为与作战行动高度融合、一体联动。这一切都表明,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要求,对现有装备进行集成化改造,对保障力量融合编组,是提升装备保障核心能力的迫切需要。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军事行动,对装备保障的多元性要求越来越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军事行动,既可能是信息化条件下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也可能是非战争军事行动。但不论什么性质的军事行动,对装备保障的要求都将既紧急又多元。比如,行动的实施可能在一点或多点、一线或多线、一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也可能在多点、多线、多个区域同时展开。此时,仅依靠自我保障能力是不够的,必须走开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保障路子。
破解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难题
没有重点就没有战略,没有重点也难以突破。坚持把破解难题作为加强装备保障建设的根本措施,既是近年军事斗争准备实践的基本经验,更是推进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
强化装备保障理论研究。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只有理论上的清醒、超前,才会有实践上的自觉、高效。必须系统梳理我军装备保障建设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把握装备保障建设的特点规律,着眼做好未来军事斗争准备,认真研究“未来仗怎么打、装备怎么保障、保障力量怎么建设”等现实问题;着眼当前装备保障实际,突出研究战役装备保障力量和后备保障力量的编组和运用问题;着眼推进机械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转型,积极探索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保障训练内容与方法,不断创新装备维修保障方法手段。同时,科学借鉴外军装备保障建设有益经验,力求在理论研究上多出有价值的成果,为推进我军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提供正确导向。
优化装备保障体系结构。战争实践表明,只有技术和武器装备优势,而不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力量结构,这种优势就无法转变为战略优势。我军装备保障体系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随着使命任务的拓展、战争形态的变化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装备保障中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依然制约着装备保障的核心能力建设。需在我军体制编制调整总体框架内,设计调整各军兵种现行保障作业体系、任务分工及建设标准,优化各类保障部(分)队编成结构和编配形式,积极推进军民一体化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装备保障力量建设相对分散等问题。
创新装备保障模式。装备保障方式是影响装备保障能力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军装备保障方式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平战脱节、资源分散、效益不高等问题。应积极适应战争形态的变化,在继承好的保障方式、方法基础上,着眼保障时效和质量,不断创新保障模式。比如,深化维修方式改革,大力推行战术级换件修理、战役级部件修理、战略级整装修理模式,为实现装备保障平战一体、军民一体创造条件;深化装备储备模式改革,按照军队储备专用物资、社会储备通用物资的原则,建立军储和民储相结合、战备储备与应急生产相结合、实物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的物资储备体系;深化装备管理方式改革,强化依法管装、科学管装、精细管装,增强管理效益。
加速装备人才队伍培养。推进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人才是关键因素。当前,我军各级装备保障机关和部(分)队的现状是,虽然高学历者占有一定比例,但从总体上看,官兵信息化素质、科技素养、战术技术水平等,与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专多能”的新型装备人才不多。应积极走开总部、军区(军兵种)、部队三级相互衔接的人才培训路子,适当增加部队装备人员培训员额,着力优化教学课程设置,搞好复合培训,并有计划地组织跨兵种专业进行拓展培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充分挖掘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及科研院所的潜力,积极开展接装培训、跟产跟训、委托代训,多方式培养装备保障人才。
加强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指导
更新思想观念。推进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必须首先变革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经过近年来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信息主导、综合集成、效益至上等新观念逐步为人们所熟知,但要真正进入思想、进入工作还需下大功夫。必须从克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习惯思维入手,冲破思想禁锢,牢固树立装备保障大系统、大保障、大效益等观念,促进装备保障由自成体系向统分结合、自我保障向军民融合、平战脱节向平战结合、分散建设向集约建设转变。
搞好规划设计。美军陆军《作战纲要》指出,现代战争中装备保障和后勤保障,都是“一个主要作战系统”,“作战和后勤日益融合,必须统一予以考虑”。这就启示我们,在筹划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时,应从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出发,把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与作战训练融为一体。一方面,应与作战系统同步筹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军队建设的不同类型和各军兵种部队的实际,围绕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关键环节,统筹规划各类型部队建设标准,科学拟制实施规划,为军队整体装备保障建设提供遵循。
改进保障手段。目前我军装备保障手段建设还相对滞后。必须把改进装备保障手段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强信息化指挥手段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制度、统一体系规范要求,搞好现有装备指挥信息系统的整合升级,实现保障指挥与作战单元、保障单元的无缝连接和信息共享,提高装备保障指挥效能。切实加强维修手段建设,按照通专互补和综合修理要求,开发研制信息化的装备维修系统和设备,集成整合现有设备,精干系列,减少品种,实现维修手段的升级换代。切实加强储供手段建设,积极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和视频技术,完善野战、轻便、机动、高效的储供手段,提高野战条件下装备物资自动识别、自动分发的快速供应能力。
完善运行机制。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是提高装备保障核心能力的重要保证。必须建立党委统揽、首长负责、机关协力的领导机制,加强对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的统一领导,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统建、统管、统用。必须建立综合考评、等级达标、争先创优的激励机制,借鉴部队军事训练等级考评的方法,完善装备工作综合达标等级考评制度,从机制上保持部队装备保障建设的活力,促进装备保障核心能力的提升。必须抓紧制定加强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法规制度,修订过时的法规内容,细化内容不具体、操作性不强、刚性不够的法规条文,保证装备保障核心能力建设尽快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