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投入3亿多元
余姚重金激活文化遗存
本报讯 (记者 陈扬渲 通讯员 张伟 唐炜)在拥有7000年文明史的余姚,古老的河姆渡文化不断演绎新内涵。姚江两岸,以河姆渡文化为底蕴的历史文脉得到保护梳理,并与当代生活融合对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0多年前破土而出的河姆渡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灿烂一页,著名图腾“双鸟朝阳”因出现在联合国总部地图上而举世闻名。但是,由于遗址博物馆布展陈列几十年一成不变,又缺少科技手段的运用,游客兴致渐淡,每年不到10万人次,连余姚周边居民对河姆渡都知之不多。
这一情况现在已得到改变。从去年7月开始,余姚投资2100万元改造博物馆,除扩大面积、收入新文物,还用先进的声光技术予以展示。随着内容不断充实和推介方式改进,前来参观者猛增,当月接待量同比增长5倍。尽管改造工程仍在进行,但每天都有众多游客前来观看和联系。仅去年下半年,观众就超过12万人次。
走进展厅,恢宏的地层横切面模型清晰展示了河姆渡文化遗存特点,“木构干栏”再现了先民充满智慧的建筑工艺,“心灵之声”通过纱幕投影反映出原始人类神秘的精神世界。改造后的博物馆把器物与场景融为一体,宛如置身远古时代。在这儿,观众瞻仰人类农业文明史上的奇迹,感受先民智慧勤劳、创新开拓的精神品质。不少“国宝”级考古专家感叹,以一个县级市之力建设这样高档次的博物馆,实有远见。
而在余姚,这种大手笔的文化项目并非个例,近3年来,该市投入文化建设的资金高达3亿多元。投入8000万元修缮王阳明故居,耗资1600万元保护田螺山遗址,投资1800万元建造余姚名人馆,还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文化研究保护、精品创作、文化传播等扶持行动。这几年,余姚大力开展地方历史文脉梳理,新建一批文化标志性建筑,开展文物普查和历史文化研究,举办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当地名家学术研讨会,先后推出《姚江典藏文物大系》、“姚江文化丛书”等著作。
持之以恒的文化发掘、保护与传播,使河姆渡文化的影响力日渐深远。先民智慧勤劳、开拓进取、追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精神特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余姚人,这几年,余姚先后获得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市、优秀创新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16项国家级荣誉。去年,前来这个“文献名邦”赴约文化之旅的游客达390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