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东海洋面,我国首艘万吨级医院船———“和平方舟”号,正静静地停泊在某锚地。与表面的平静截然相反,此时的船上是一派异常忙碌的景象:指挥室里,海军后勤部任副部长忠吉正在听取专家们关于方案、预案的修改、医疗装备性能评估等方面的详细汇报;手术室、监护病房内,医生、护士全员上阵,手术、治疗、护理、监控,每一项工作都一丝不苟;后勤保障组人员更是无处不在,既要运送伤员、维护秩序,又要保障六七百号人员的食宿……
这是“和平方舟”号进行全员全装满负荷检验性训练的最后一天,笔者随即对一名重伤病员进行了全程跟踪。
这名编号为“23号”的伤员身体大面积烧伤并感染,胸、四肢多处骨折,病人出现休克、窒息。刚被担架员抬入救治大厅,以海军总医院姜福亭副主任为首的检伤分类组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和初步治疗。
这是伤病员被送上医院船进行救治的第一个环节。检伤分类组通过检查确定伤病员的受伤类型:放射、骨折、出血、毒剂、传染等,以便送相应的科室和病房进行治疗。而眼前的“23号”显然是重症伤员,集多种类型于一身,需要立即进行手术。
分类组与手术组联系申请手术。而就在一个小时之内,手术室已经接到大小9个手术申请。按照规定,在批量伤员到来、救治力量不足时,对重伤员实行损伤控制性手术。也就是说,对于像“23号”这样的重伤病员,根本没有时间对其进行彻底的治疗,只能对威胁其生命的伤情进行应急处理。最重要的是消除“23号”的窒息症状,必须马上进行气管切开手术。
手术室里,王德利组长刚进行完一个开颅减压手术,匆匆擦了把汗,顾不上休息,就与他的团队一起再次投入紧张的手术中。
20分钟后,“23号”被送入ICU重症监护室。在这个拥有20张铺位的特殊病房内,不仅配有多功能呼吸机、防颤起搏器、加压输液泵等先进诊疗设备,还配备了精良的医护队伍。
在这里,“23号”接受了后续诊疗。血液科主任沈建良给他做了气管插管,张良医师为他彻底清创,另外还进行了导尿、B超、穿刺等诊疗项目,“23号”的情况趋于稳定。
这边忙着收治,那里忙着后送。短短15分钟,30名伤病员安全转移至医疗艇,紧急后送后方医院……
海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管柏林兴奋地告诉笔者:“这次检验性演练,模拟了战时不同流量的伤员救治,锤炼了海上卫勤保障队伍,有效检验了新型救治平台装备的保障效能,为"和平方舟"号平战使用积累了宝贵经验,达到了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