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4日专电(记者赵晓辉陶俊洁)一份2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小非”解禁前后2个月的较长区间内上市公司股价总体受到负面冲击。
这份关于“大小非”解禁与减持市场反应的研究报告由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朱武祥等主笔,并在此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高峰论坛上发布。
报告指出,从解禁事件的长期市场反应来看,总体上股价表现为下滑趋势,而在解禁日前后2个月中最为明显,解禁前后两个月和解禁前后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均显示为负。这表明,解禁事件给公司市值带来了较明显的冲击。短期累计超额收益率下跌依然是主要趋势,但在解禁当天有显著的反弹。
分析结果显示,弱市中解禁的股票市场表现总体优于强市期的表现;国有经济重点持股的行业表现优于其他行业;短期内解禁规模越大市场表现越差。
从行业角度看,在解禁前后2个月期间,市场表现最好的三个行业依次是:农、林、牧、渔业,医药、生物制品,采掘业。在解禁前后1个月期间,采掘业则是市场表现最好的行业。而在解禁日当日,市场表现最好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保险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
报告认为,解禁事件期间的市场表现主要受解禁特有因素、前期的市场表现以及公司规模影响,这表明投资者对于许多其他信息已部分提前反应,使得心理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此外,流动性、股权结构、股票流通比例、盈利性、市场状态、外部评级、每股净资产等也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报告还对大股东减持背后的灰色因素进行了研究。大股东减持股份之前的一定时期,减持公司的市值在整体上会出现显著的正超额收益,即出现了正的市场财富效应,而在股份减持完成后,财富效应不再产生。报告由此推断,大股东减持背后所隐藏的股价操纵行为确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