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科研育人:拓宽军事教育创新之路(组图)

写在前面的话

  每一场孕育创新的变革,无不是对历史的凝视与反思,无不是对现实的甄别与取舍。

  当创新成为军事教育时代主题,能力成为最根本培养目标,教育创新的切入点在哪里?提升教研队伍素质的突破口在哪里?更新教学内容的驱动力在哪里?学员自主学习的抓手在哪里?

  国防大学紧贴时代要求,着力培树“科研育人”教育理念,把科研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构筑了一条提升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的“快车道”。

  他们的实践说明,大学不仅要“传播科学”,更须“发展科学”;莘莘学子,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受益者”,更当勇为“创造者”。
国防大学领导认为,教育人才,尤其是培养军事指挥员,如果说教学是主业,不可或缺,那么科研则是内功,不可不察。

  所以,这一场“学习的革命”的主题词是:科研育人。

  军事教育,科研与教学是一条铁路的两道钢轨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古老命题。重研轻教,老师都去做课题,容易荒废了教学;重教轻研,学生在远离学术前沿的课堂里,可能坐井观天。

  在被称为“最敏感的技术接收器”的军事领域,在战争迷雾导致的“最具实践性”的军事教育中,两者如何取舍?

  1.两驾马车,能否沿同一个方向并驾齐驱

  时间上溯到1985年12月。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组建国防大学。在当时的编制表上,“科研部”作为副大军区级编制赫然在目,下辖3个副军级研究所,专司科学研究。

  从此,中国最高军事学府有了科研工作的领导机关,有了理论创新的专门队伍。一大批研究人员为党中央、中央军委提供了数百份重要咨询报告,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服务。

  但是,由于体制编制条块分割,科研与教学一度成为事实上的“两张皮”:研究员只搞研究、教员只管上课。不少研究脱离部队实际,而教员上课却亟需理论支撑。校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谆谆教导广大教员,要用七分时间搞科研、三分时间搞教学。这样,讲课才能有新思想、培养人才才能有高质量。

  进入新世纪,人民军队踏上了艰难而伟大的转型进程。滔滔时代洪流,军事教育岂能置身事外?

  2004年春,国防大学挂牌近20年之际,科研部3个直属研究所撤销,全校教研室合并为6个教研部,每个教研部下辖1个研究所(中心)。与此同时,打破学科壁垒,按照“有任务就集中、没课题就跟踪”的原则,组建了一批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研究团体。

  从这个春天开始,科研与教学,像支撑一座大厦的两个支柱,向着同一个方向合作聚力;更像两驾原本渐行渐远的马车,回到了并驾齐驱的同一个轨道上。

  教研室,每个人从小学开始就耳熟能详的这个词,细细端详,才发现它的词组本质。教学与科研,对学校教育而言,也许更接近一条铁路的两条钢轨,平行向前,携手并肩。

  一时间,国防大学的研究人员携带自己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信心十足地步入课堂、登上讲坛;教员带着讲课中遇到的问题深入一线部队、走上理论前沿,成为国防大学的一道全新风景线。

  2.一年3次会议,把“科研育人”推向历史前台

  2006年4月。国防大学召开主题为“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推进国防大学自主创新”研讨会。国家科技部时任部长徐冠华应邀到校作专题报告。一系列新观点,引发了与会者强烈共鸣。

  一位老教授感慨地说:“我们再也不能闭目塞听,唯我独尊了!”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动情地表示:“仿佛打了一针清醒剂,让我们在世界科研发展大势中,看到了差距与不足。”

  思想的闸门外,变革的种子在萌芽。

  2006年7月。新一轮教学科研改革思想大讨论,在国防大学校园再掀波澜。那一夜,科研部党委会议室灯火通明。

  “一班人”深知,体制编制调整以来,科研部从“直接承担任务的研究实体”变成了“组织科研攻关的领导机关”,从“上场踢球的运动员”变成了“判定胜负的裁判员”,从“台前演员”变成了“幕后导演”。然而“变身”之后,必须找到新的体制和环境下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焊接点”。

  求索的园地里,全新的育人理念呼之欲出。

  2006年10月。国防大学进入新世纪以来首次科研工作座谈会召开,机关、教员、学员代表济济一堂。大家的思索向着同一个方向聚焦:制约大学科研质量的瓶颈是什么?科研如何更好地向人才培养聚焦?在学校整体转型的十字路口,科研何去何从?

  当时3队学员贾随刚建言:“国防大学的"教"应是一种探讨研究问题的"教","学"也应是一种研究性、创造性的"学",而"研",则应成为一种常态。”

  时任6队政委张江宁呼吁:“组织学员开展科研创新,可强化自主学习理念,可传授科学思维方法,既能壮大学校科研力量,也能让培育人才更上一层楼。”

  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副教授刘志富建议:“科研,既可激活教研人员创新潜能,又可推动学员自主创新,可谓一举多得。”

  秋高气爽的季节,“科研育人”的思想果实开始收获。

  3.一道方程,总有一个最佳答案

  有人说,教学与科研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有人说,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学科研互为源流。

  从这个意义上讲,离开了科研育人的教学,势必成为无源之水;离开了教学育人的科研,同样也会失去重要的牵引力和驱动力。

  因此,科研育人正是回答教学和科研这道方程式的最佳答案。

  国防大学校长王喜斌认为:“我们倡导科研育人,就是要在传统的教学育人的基础上,摒弃"重传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启发,重诠释、轻探究"的教育模式,把科研实践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寻求"课堂与战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点,推动我军高级任职教育模式全面转型,找到人才培养质量跃升的增长点。”

  以此为逻辑起点,国防大学为科研育人理念创造出体制机制的新平台。

  ——完善教学科研融合新机制。校党委将“科研育人”郑重写入党委工作报告,列入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着力促进教学与科研计划的统筹,从源头上推动教研融合,坚持走向部队、走向演兵场。去年新学期一开学,教员们惊奇地发现,和教学计划进度表一起下发的,是一张科研计划课题实时进度表。对照两张表,教学计划和科研进度“同频”,教学内容和科研任务“共振”。

  ——创新学员参与科研新形式。3年来,科研部大胆改革课题立项方式,坚持分类指导,专门为学员设置了专项计划课题、自选课题和备案课题。正是这一项项课题,一个个团队,激活了沉寂已久的创新动力。在国防大学,科研正从教研人员的“专利”变为全校共享的一场场思想盛宴。

  ——构建研、教、学三位一体新模式。在国防大学,有的研究员刚刚放下案头的科研课题,就携带成果走上讲坛;有的教员刚走下讲坛,就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中;有的学员刚走出课堂,就加入到科研的联合攻关组中;有的学员刚完成讨论,就参与到教学组的活动中去。

  ——创设锻造实践能力的实验室群。在国防大学校园里,教学大楼、作战模拟大楼、图书馆大楼……处处可见步履匆匆的将校学员身影。他们进进出出的,是一个个现代化的作战模拟实验室;他们充分感受到的,是军事指挥艺术与前沿科学技术交融结合的无限魅力。

  军事学府,不是“书本围城”,而是创新的殿堂

  国外一所著名军校有一句名言:“我们今天教授的许多东西,是由我们教授的学员所创造的。”

  国防大学政委童世平认为:“国防大学的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普及而是培养能力素质,不仅要求学员学会掌握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而科研是探索新知、解决未知的有效手段。科研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是国防大学科研的最大特色。”

  4.教室窗外,是广阔的科研田野

  几年前,国防大学一个代表团出访某国,发现这个国家闻名世界的国防大学具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淡化教材,二是淡化教员。惊讶之余,询之以理。乃曰:国防大学的教材,应该是当前最重要的全球战略调整,是最新的国情咨文、最前沿的战略思想;国防大学的教员,应该是社会各界的顶级专家,是国防部的高官、战争前线的指挥员。所以,国防大学里的学习其实就是一种战略探讨和前瞻研究。

  一位将军在此次出访的日记中写道:“他山之石,不可照搬,却可攻玉。我们的将校学员们,一定要像熟悉教室那样熟悉实验室,像喜欢挑灯夜读那样喜欢科研攻关。”

  青龙桥头,闻鸡起舞。国防大学的学业,授课与自学的时间比例大约是1∶3。如此充裕的自学时间,靠什么来牵引方向?靠什么保障效益?

  古代哲人说,疑乃思之始、学之端。千年智慧,今犹可鉴。显然,问题是牵引学习的最强劲动力,科研是探索未知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科研任务和重大问题,学员的自我学习便会脚踏实地。

  在校党委的倡议下,基本系指挥员队的百余名师团职领导干部学员率先开展了强化自主学习的试点,着力挖掘学员在校学习潜力,引发了广大学员的共鸣与思考。

  2006年以来,校党委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课堂——军内资源——社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近3年来,全校共有2000人次学员参与四总部、全军相关单位和国家机关等部门举办的各类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撰写论文3000多篇。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至2008年,国防大学60%的年度滚动立项课题和部分军委总部赋予的应急性研究课题,全部由学员承担完成。

  坐拥书城者,当有越过书脊的目光,投向广阔的科研田野;当有推倒书本“围墙”的勇气,策马驰骋在科研沃野。

  5.科研舞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平台

  还有两个出访故事令人难忘。

  其一,国防大学代表团访问某国海军学校时发现,他们有个明文规定,凡入校者,必须自己动手制作一个仿真机器人。在一个展厅里,成千上万个机器人组成了校园中最亮丽的风景。

  其二,某国军校请我们的访问团观摩一堂军事教育课。9名学员被分为3个组,课题是组织一次中等规模的山地进攻。规则有两条,一条是时间期限为72小时,另一条是3组方案中如有任何雷同之处,不论何种原因,皆视为舞弊。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康德认为:“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

  一位科学家,一位哲学家,英雄所见略同。

  国防大学科研部部长霍小勇告诉记者,其中道理不言而喻:科研既是探索未知、求得真知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手段,也是锤炼寻根究底的思维能力,推动学习向纵深拓展的有效手段。与纯粹科研院所的科研比较而言,前者重知,而军事教育中的科研则聚焦于育人。科研与教学交汇于人才培养,这种科研是深深植根于教学活动的科研,是人才济济的科研,是开放发展的科研。

  诚如斯言。科研育人,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太多不胜枚举的精彩——

  在国防研究系,由将军学员和省部级领导干部组成的调研考察组,正准备登车出发,到火热的部队训练场和国防建设一线调研考察;

  在基本系指挥员班教室,来自部队一线的指挥员们正聚在一起,分析部队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商讨方案和对策;

  在研究生院,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围坐在计算机旁边,编制最新的计算机程序,进行联合作战模拟推演与论证;

  在防务学院,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军学员和我军学员一起,语言各异,肤色不同,却共同关注天下风云,一起纵论国际战略……

  2007年,国防大学学术年会。全校学员全程观摩,直接与知名专家学者现场互动,学术年会日益成为开放、民主、创新的科研盛会。

  6.让每个参与者终生受益,让所有参与方实现共赢

  2009年3月1日,国防大学基本系六队新学员、某军区军训和兵种部部长王继平,刚背着背包走进宿舍,电话铃便响了。电话那端,是老战友、上届学员、时任某集团军副军长的谭民。电话里略作寒暄,老战友的话直奔主题:“王部长,我给你一个建议:入学第一件事,立即选报国防大学科研课题,它一定会让你学习受益、终生受益。这可是我的经验之谈。”

  这个故事,令人感慨。

  哲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名言应该还有下阕:“解决一个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出下一个新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先生”,一般是指穿长衫的人,穿上长衫,就意味着窗明几净、圣贤文章,就意味着不用再下地干活。然而,国防大学培养的,不是坐而论道的清谈家,而是手握令箭的指挥员。打仗的学问,不仅有“学”,更多的是“问”。军事指挥艺术,不仅是兵书宝典,更是风雨无阻的山野调查。

  科研育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推动着“学习的革命”。这一理念在国防大学将校学员和省部级领导干部学员求学生涯中的全面覆盖和全域渗透,把培育军事英才的时代乐章,弹奏成教学与科研“汇流成河”交响乐。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曾提出拆掉“四堵墙”的办学方针:拆掉学校与社会、校内各学科、教学和科研、教与学之间的“墙”。

  拆掉围墙看校园,校园没有边界。科研,正是国防大学“拆掉围墙”的无形利器。

  拆掉围墙看学术,学术没有门户。科研,正是国防大学实现各方合作共赢的广阔天地。

  在国防大学学术报告厅,在全军的各种训练场,在重大演习指挥所,在实验室群,在校园网上,在各类论坛上,处处都是教员学员共同参与科研的“多维空间”。

  大山与深峡同在,大海与蓝天共生。近年来,国防大学评选的杰出教授许志功、霍小勇、金一南、徐焰等,无不是“白天进教室,晚上进实验室”的“两栖专家”。

  军事科研,是提升人才思维能力的阶梯,更是历练将帅战略能力的战场

  国防大学科研部对“科研育人”军事教育创新意义的理解是:科研播撒希望,科研孕育收获,科研唤醒沉睡,科研培树创新。军事领域,最后决算胜负的“终极裁判”是能力,而不是知识。

  7.横跨三军的科研联合舰队,肩起国防与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战略大课题

  寒来暑往,一批又一批来自陆、海、空、第二炮兵和武警部队的指挥员,下得战马入校门,在成为学员的同时,也就成为国防大学军事科研平台的一员。

  这种模式,国防大学得天独厚,因为全军哪个院子里也找不到如此集中、如此庞大的三军指挥员队伍,军服各异,天南海北,却在一张大棋盘上运筹经略。

  科研,贯穿于院校教育全程,使人人从成果受益者变为过程参与者、贡献者,变少数人搞科研为师生皆参与的联合科研舰队。

  横跨各军兵种,横跨各学科领域,他们的视野更宽,关注的问题更高更远。

  在2008年度学员科研选题计划中有这样一串名称:《新世纪新阶段治军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重大战略方向形势分析》、《联合作战能力研究》、《战略投送体系研究》……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出人民军队发展的旋律。

  在2008年度科研课题完成统计表上,60多个年度科研课题组承担的军委、总部和学校赋予的重大课题,全部按照相关的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其中不乏精品力作。

  军委首长在他们的一份重大研究报告上批示:你们的成果反映了积极主动为军委提供决策咨询的政治态度和负责精神,提出的许多独到见解和重点建议,对军委总部研究相关问题具有理论支持价值。

  近年来,国防大学《研究报告》、《科研要报》、《外军学员要情反映》、《国防大学创新观点汇集》和《国防大学论坛》等平台,仅刊载学员完成的重要成果就达300余项,一大批新观点和新建议进入军委总部决策之中。专门系统反映研究生理论创新成果的《博士、硕士文库精选版》,得到了军委和四总部机关的重视和好评。

  8.数以百计科研成果背后的人才方阵,凸显超越前瞻的大教育观

  2007年,某重大系统的研究任务紧急下达国防大学。该校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采取“小内核、大触角”视角,组织近百名研究生进行联合科研攻关,并聘请指挥员班部分学员为军事顾问,既保证了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又锻炼了参研博士、硕士的科研能力,催生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2008年春季一开学,6队学员、某兵种指挥学院院长吴翔,与同班同学、长期在部队一线工作的马荣辉刚一见面便相见恨晚,谈起人才培养与部队训练面临的问题,顿生共鸣。于是,一个联合科研攻关小组诞生了……年底,在学员科研成果交流会上,他们共同完成的《关于建立联教联训联演机制的建议》受到广泛好评。

  2008年,3队学员刘纯益组织5人课题攻关组,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研实践,先后发放了2000余份问卷,调查统计了全军13个师以上单位5年间建设的基本情况,向军委总部上报了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2009年,指挥员队百余名将校学员申报科研课题达70余项。

  “科研育人”理念,不仅创造了国防大学组研模式的全新格局,更催生了科研分类指导的新策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新途径。

  据统计,近3年来,由国防大学联合攻关组完成的科研成果有300余项之多。一个个全军上下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在院校与部队互动、学员与教员碰撞、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中被攻克。

  谈起这种成就感,国防大学学员有一种共识:为自己参与了一件大事而自豪,更为自己拥有了参与大事的机会和能力而骄傲。

  源头活水,扬波奔流。每年,学校2000余名学员的入学,给宁静的校园平添生机。而2000余名学员的毕业,并不意味着科研团队的终结。他们回到各自岗位,课题向全军延伸;他们在大学涵养的科研精神,将永远伴随他们的军旅人生。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成为更加壮大的、辐射全军的“虚拟团队”。

  站在校园之外观察思考这一现象,可以深深体味其中深意:这是一种创办研究型学校的大思路,更是一种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责任意识和大教育观。

  9.与“将军墙”相辉映的“成果录”,见证着国防大学的不断进取和自我超越

  过去,国防大学反映教育成就的是“将军墙”和“成绩册”;今天,反映高素质人才培养成就的,又加上了“成果录”。这是一场学习革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跃升。

  当人们仰望那些世界著名高等学府时,不会忘记他们为人类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具有世界领先的学术水平,具有划时代意义、引领时代潮流的重大科研成果,是他们赢得声望的根本原因。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青龙桥头的国防大学校园里,有一面镌刻着一个个闪亮名字的“将军墙”。与之相辉映的,还有一道“科研墙”,这就是一代代教员、一茬茬学员共同创造的科研成果。这道墙,与将星同闪亮,比职位更永恒。

  这是这所大学最为宝贵的财富。它记录着光荣的历史,也昭示着光明的未来,更见证着中国最高军事学府衔枚疾走、薪火相传的不断进取和自我超越。

  百舸争流,千帆竞渡,谁是到达彼岸的胜利者?

  只有在科研中,严谨治学的态度,崇尚科学的精神,直面问题的勇气,心系发展的使命,实事求是的学风,敬畏学术的品格,团结协作的意识,等等这一切才变得如此具体而生动。

  科研,培育的就是这样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

  一位参与了多个联合作战科研课题的将军学员,在给科研报告划上句号后,在自己的求学日记中写道:“科研不是实战,却是最接近实战的学习。今天,我们必须延伸"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视野,学会在科学研究中了解和认知战争、在科学实验中抵近和观察战争,继而在科研课题中巩固和提升战争指挥能力。”

  贵哉斯言,壮哉斯志。

  国防大学用“科研育人”的理念,在我军中高级指挥员心中埋下一粒种子:学习,没有毕业,只有毕生!

  本版图片:郑春龙摄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