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换石油”:中巴战略完美契合
■本报记者 李雨谦
在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中国与巴西的“贷款换石油”谈判终于完美收官。
上周,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为期十年的100亿美元贷款协议。
分散外汇资产风险
“‘贷款换石油’计划接连不断地推出,这意味着中国运用外汇储备的新策略正在付诸实践,这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一种非常准确的战略性思考。”中国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孙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也有专家道出了这个策略的基本思路:利用中国资本和外汇充裕的优势,由政策性银行或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出资,使用外汇储备,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开发提供贷款,中国获得按一定价格购买相关项目的石油产出的权利,作为投资回报。
根据中巴所签协议,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100亿美元贷款将用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投资计划,包括从中国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融资。
“目前,全球资源价格都处于低位,这为我国外汇资产市场操作赢得了较好的交易条件。”孙嘉说,通过此项协议可以维持和扩大中巴贸易规模,推动外贸进一步多元化,降低对西方国家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维护我国对外资产的安全和收益性。
而我国对外资产结构长期存在的不合理性就在于官方储备所占比重过高,这一特点不仅降低了我国对外资产的收益率,而且由于储备资产中美元资产占据多数以及危机正在动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根基,我国作为美国最大外国债权人,受到的潜在威胁最大。
“在这种情况下,把我国持有的美元资产通过扩大进口、海外贷款和投资等方式换成其他战略性资产,非常合算。”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对记者表示。
近段时间来,中国已经多次进行此类交易。2月17日,中国同俄罗斯签订了250亿美元贷款协议和为期20年每天30万桶的原油供应协议。此外,中国与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也达成了类似协议。
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帮助相关国家解决或缓解了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对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贷款换石油”相当于中国以一个比较优惠的条件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分散巨额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同时也满足了自身的能源需求,关键是此协议使中国锁定长期原油供应,对能源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维护战略能源安全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与中石化全资子公司联合石化亚洲公司签署的长期出口协议规定,2009年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向中国每日出口15万桶原油,从2010起至2019年每日向中国出口20万桶原油,相当于每年1000万吨原油。
“这份协议可让我国在今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得到比较稳定的能源供应,从而减少这种战略性资源价格的大幅波动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负面冲击。而且与巴西的石油贸易又拓展了石油交易多元化的渠道,提高了中国的能源安全。”北京中国战略研究学会研究员王淼对本报记者说。
随着我国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增长,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量还要继续增长,到2020年中国的对外石油依存度将从现在的50%上升到60%左右。不过,中国的能源消费却已经从2003年和2004年高达15%和16%的增长速度下降到4%左右。
对此,王淼表示,虽然看到了积极的变化,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新的替代能源诞生之前,能源供应时刻面临着日趋紧张的局面。由此,“贷款换石油”不失为一步好棋。
近几年,巴西先后在巴西东南沿海发现了几处特大油田,这些地区的石油可采储量高达90亿桶至140亿桶,有的甚至高达800亿桶。为此,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制定了为期5年、投资规模1744亿美元的计划,用以开采这些油田。但是金融危机的发生致使其金融资本急剧短缺。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介入为其注入了一股活水。”孙嘉说。
也有专家称,来自中国的贷款还给国际能源供应的大局提供了支撑,减缓了全球能源供应萎缩的势头。因为一旦经济复苏,供应能及时跟上就避免了能源价格再度暴涨,中国经济的成本压力也可大大减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