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芦海英
这是一片与新中国有着特殊情缘的土地,战争时,这里的百姓供养了子弟兵,和平了,还是这些百姓守护了那些回不了家的英魂,整整六十年。平山县观音堂乡花木村,一个只有一百余口、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子,这里曾经在战争最惨烈的时候作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医院,很多伤员因伤势太重而在医院死去,就地掩埋。
花木村的村民,世代守候着这些无名的坟茔,直到现在。
战火中的往事 花木村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子,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谷中,从高处看下去,只能看到重叠的草木,这样的地形在战争时期很利于隐蔽。1938年9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医院从山西省五台县松岩口迁到了这个村,据当时的材料记载“这里地形隐蔽、群众基础好……”随着医院迁来,村里一下挤满了大量的伤员、医护人员、负责保卫的士兵等等。
这个小小的医院,当时在后方医院中名气很大,白求恩还曾经两次来到这个医院救治伤员,在花木村住了一个多月。现在70多岁的张四小还记得,当年母亲胸部长了个大瘤子,多年折磨得很痛苦,是白求恩给做了两次手术后痊愈的。
部队留给花木村很多新鲜而充满激情的记忆,同时还留给了善良的村民更多充满伤感的记忆。从1938年到1942年近5年的时间里,花木村的军区医院收治了平山、五台、灵寿等战场转移下来的5000多名伤员,其中很多重伤员因伤势太重在医院死去。为了让死在异乡的年轻士兵们埋葬得尽量体面一点,村里的百姓贡献出了门板、箱子,一切可以安葬逝者的材料都给了这些客死异乡的士兵们。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当年的村边布满了小小的坟茔,每个坟墓前插着一个木牌,记录逝者的姓名、籍贯。
六十年的默默守护 时间缓缓流走整整六十年了,当年十岁出头的小孩如今已是古稀老人。六十年里,小山村发生了很多变化,可守护烈士的习惯却一代代保留下来。
后来,一次次的山洪慢慢冲毁了原来整齐的墓群。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村民们开始收集散落出来的烈士遗骨。村里有个古老风俗,回不去家的亡魂要受到村民们格外爱护,村民们把这些遗骨尽量对好,存放在村头一个大青石缝里,定期祭奠。
本世纪初,乡亲们的义举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特意拨出款项,在村头的路旁修建了一座简易的烈士墓,方便村民祭奠这些回不了家乡的烈士。每年的清明、中秋,村民们祭奠亲人时都不会忘了他们。而最让人动容的是,距离烈士墓几米远的地方,是村民张崇景老人的坟墓,这个老人当年是村里的民兵连长,负责运送伤兵,生前一直保护、收集烈士遗骨,后来一直为安葬烈士而奔波。临终前,要求家人把自己安葬在烈士墓的后面,他要永远守着这些难寻故乡的英魂。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