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市姐相乡武装部长依门正在向民兵联防队员宣讲边境管理知识。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姜兴华、李东航摄
在瑞丽这个美丽的地方,你很容易就会不知不觉地出国了。
姐相——傣家人所谓的“蓝宝石之城”,有一个银井村,是有名的“一寨两国”的所在。漫步在村中的水泥路上,导游指着路边的小水沟介绍说,这就是中缅两国的国境线。记者闻言,马上有给对面的缅甸村舍拍张照片的冲动。绕过几棵大树,见前面不远处立着块“游客止步”的木牌,心想那里恐怕就是国境线了,于是快走几步,站在牌子前端起了照相机。
谁知,身后传来导游的声音——
“喂,那位记者,别往前走了,你已经出国啦!”
这就出国了吗?诧异间低头一看,原来那段小水沟上架了块石板,自己没注意,已经迈过去了,站在了缅甸芒秀村的土地上。
回到水泥路上,走了30多米,就见一块1960年竖立的界碑旁有一个稍大一些的路口,旁边是中缅两国分别设立的边检站。两国边民或骑着摩托车、自行车,或开着拖拉机,或步行,从边检站值勤的中国武警战士身边经过,也不用停顿,就这样轻松地出国、回国。
记者好奇地问武警银井边检站的边检员张绍仙:“不用查验他们的证件吗?”
张绍仙笑着回答:“我们这儿处中缅通道,每年有3万人次出入境。不少边民跨境婚嫁,彼此都是一家人,目前还有30多个缅甸孩子在中国境内的小学、幼儿园读书。除了每天早上开放通道时要查验证件外,大多数边民都不用反复查验的。他们大多是这个寨子里的人,我们都认识。你看,”她指着一位刚刚迈过国境线的抱着小孩的妇女说,“她是在银井这边开小卖店的缅甸芒秀村民,每天都带着孩子过来。”
“一寨两国”,并非仅仅是银井——芒秀一处。德宏军分区政委马福朝告诉记者,瑞丽市境内503.8公里长的中缅边境线上,有24个乡镇、600多个村寨与缅甸山水相连、阡陌相通,其中有20多个村寨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道田埂就划分了两个国家,一口水井也供两国边民饮用,“境内的鸡飞出国下蛋,境外的藤爬进来结果”的事儿,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
然而,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虽然是一个寨子,两边都是胞波(傣语:兄弟),但边境管理法规还是要认真执行的。马福朝政委说,对外开放给边境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边境管理带来了一些难题。鉴此,德宏军分区组织基层人武部,引导民兵争当文明卫士,协助职能部门管理界碑、维护国境线、化解两国边民纠纷,于是就有了“外事界务员”这个职务。如今,边境管理已日趋规范有序,“边防民兵时常发挥着"外交官"的作用!”
姐相乡武装部长依门,就是位优秀的“外事界务员”。记者到银井村采访时,他正带着民兵联防队巡视各个界碑,并详细地给大家讲解国境线的走向。听到记者“走家门总是要比走国门方便,谁走路还愿意总是绕远呢”的问题后,他耐心地解释说:“两国的边民虽亲如一家,但国境线是严肃的,边境管理法规也是严肃的,不能不当回事儿啊。我这个"外事界务员"的工作,就是真心为两国边民办好事、办实事,把大家的认识都提升到守法的高度上。再说,不走家门走国门,出入境登个记,有什么事也好解决……”
这时,旁边的人插话说:“去年泼水节期间,依门部长还救了两个缅甸边民的命呢!”
在记者的追问下,依门说,去年4月14日晚,缅甸边民岩比、占咩过境参加完泼水节后,回家的路上出了车祸。他正好路过,看到后就把多处受伤的二人送到瑞丽市民族医院抢救,并垫付了3000元医药费。随后,他又协助交警部门和保险公司多方取证,确定事故责任不在缅方边民,为他们争取到1万多元的交通事故保险费。康复后,岩比和占咩专门提着香瓜、大米过境来感谢依门。“他们俩当时都按规定办了出入境手续,这件事已经成了我宣讲边境管理法规的一个例子。”
介绍完情况,依门又走向缅甸的移民局办公室,和芒秀移民局局长聊了起来。不一会儿,他回来对记者说:“我刚才跟缅方讲,银井来了中央媒体记者采访,军分区的首长陪同,免得他们看到不少穿军装的人,以为出了什么事儿……”
1954年,周恩来总理与缅甸总理吴努共同提出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缅双方经友好协商在瑞丽举行了旨在推进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边民联欢大会。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中缅两国的胞波情谊更加深厚,并且在为共同富裕而努力着。
在边境一线,两国边民隔着田埂国境线交流粮食种植经验,芒秀等缅方村寨的粮食单产比缅甸内地要高出2倍左右,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余粮拿到中国市场上出售。而银井村也因势利导办起了特色旅游业,村民平均每人每月都能从中收入六七百元现金,走上了小康路。
采访中,记者好几次看到缅甸边民开着拖拉机,载着满车的玉米过境。金灿灿的玉米,映照着他们满是笑意的脸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