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兰州市九州开发区石峡口小区附近山体发生滑坡。
历史上兰州市皋兰县也曾发生山体滑坡。
今年5月16日,兰州九州开发区石峡口小区发生山体滑坡,致使小区一住宅楼两个单元垮塌,另有一个单元部分垮塌,造成7人死亡。
这,仅仅是最近发生的一起。
兰州地质灾害世界第四 让我们将时间前推:2008年3月28日凌晨,兰州九州大道亨达小区后山发生山体滑坡;2007年9月7日,兰州市城关区九州大道石峡口处又发生了大面积山体滑坡;9月9日和9月11日,兰州市七里河区八里镇和阿干镇相继发生了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
这些灾难都造成了人员伤亡。
“兰州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内少有的受地质自然灾害困扰的省会城市,在世界大城市中仅次于秘鲁的凡斯卡兰、危地马拉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名列第4位。”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李永进研究员在其一篇论文中写道。
构造复杂 岩层破碎 经过近10余年对兰州市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李永进研究员发现频袭兰州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坍滑三种,其中尤以滑坡为甚。
“任何地质灾害的孕育与发生均是由内因与外因决定的。”李永进说,“兰州地质灾害的内因是复杂的地质构造、特殊的岩性、不利的地形地貌;而外因则是不同类型水的作用和人类活动。”
据介绍,兰州市地处我国昆仑山—秦岭构造带和黄土高原西部,区内山高坡陡,沟渠纵横,地质条件复杂,在多期构造旋回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北西走向的压扭性大断裂以及复杂的次一级断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兰州还座落在黄河谷地,周围群山环绕,地形复杂多变,也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与此同时,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地质工程系主任刘高副教授认为,兰州地质灾害频发且严重是由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所决定的,尤其是以大厚度黄土覆盖为典型特征的地层结构为地质灾害的频发提供了物质条件。受断裂构造影响,兰州地区基岩破碎,抗风化能力低;特别是第三系和白垩系泥岩,胶结程度低,遇水软化,甚至泥化,往往形成坡体中的软弱面。广泛覆盖于基岩风化层和泥岩层上黄土,厚度大,结构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空隙大,持水性差,透水性强,地表水极易沿空隙和垂直节理下渗至基岩顶面风化层或泥岩层,强度大幅度降低,斜坡稳定性急剧下降,呈现出一系列崩塌、坍塌、塌滑以至滑坡,并以灾害链的形式诱发泥石流等其他地质灾害。
人口膨胀 大挖山脚 兰州频遭地质灾害袭击,既有“天灾”的原因,也是“人祸”的结果。
由于兰州展布于串珠状黄河谷地中,受南北两山地形的限制,开阔平坦的河谷地带已成为人口密集区,建筑密度远大于国内同类城市;同时由于兰州外围土地贫瘠、经济落后、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较难发挥、外扩动力不足、沿环山坡脚地带的地缘优势等因素,所以,“各类建筑大量进沟上山,与山争地”。
随着人口的膨胀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兰州山前坡下存在着普遍的切割坡脚、占地盖房现象,人为创造数米乃至10米高的黄土陡坎,严重破坏了斜坡的天然稳定性,随时威胁着坎下、坎上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一遇较强降雨或震动,就会出现突发性的地质灾害。
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合理开采阶地砾石和沙料使兰州地区Ⅲ级以上阶地卵石层在黄河两岸一些地区有所出露,导致上覆坡体悬空,增加了形成崩塌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灌溉用水 软化土质 兰州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地区。
“大量的不合理灌溉也是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刘高说。
由于气候干旱,兰州南北两山的绿化工程及阶地开发,每年需要大量的人工灌溉。人工灌溉改变了城市面貌和区域环境,但却增大了斜坡土体的含水量,出现了局部的塌陷和滑塌,特别是大水漫灌造成局部冲刷严重,大量水体沿黄土垂直节理进入坡体内部,破坏了坡体原有的整体稳定性,引起大规模的塌滑和滑坡。
另外,随着人口的膨胀,城市生活用水量大增,但像白塔山、华林坪、兰工坪、伏龙坪、桃树坪、望桓坪、和平台、叶家台等台地边缘人口密集,生活用水量大,但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生活用水处于慢流状态,长期渗入水敏性和湿陷性极强的黄土中,使坡体或地基软化,引起房屋开裂、台缘及黄土斜坡的稳定性逐渐恶化。
据统计,近10余年来,该类地区的地质灾害逐年增加,仅2003年5月至6月内,就发生灾害4起,造成7人死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可以预见,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该类灾害将会越来越多,造成的损失将更大。”李永进说。
树立防灾新思维 兰州的地质灾害,自然因素诱发的一般周期长、规模大,除一部分可进行工程治理外,大部分需采取绕避方案;不合理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一般规模小、频率高、多发生于居民密集区,需进行工程治理,但治理费用巨大,所需资金也是目前政府财政难以承担的。
专家认为,必须采取新的城市防灾减灾战略,改目前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的局面。
刘高认为,地质灾害“重在防,而不在治;重在先治,而不在后治”。在工程建设中,主动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此乃防;无法避开,非建不可的,要对工程区周围的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勘察,在科学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在灾害发生前就采取治理措施,然后再利用——此乃先治。
同时,刘高建议在继续完善地质灾害大监测预警系统的同时,应建立以社区为主体的地质灾害小监测预警系统,群测群防,提高城市居民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预警处置能力。
而李永进则提出开发性防灾的新思路。以阶地台缘的治理与开发为例,台缘小冲沟一般汇水面积较小、洪水量不大、治理难度低、所需资金少,可以由开发商或个人合股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所得的土地可以由投资者使用;而台缘斜坡绝大多数由黄土组成,是近几年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可以采取分坡或分段从坡脚向上连续梯级开发,既扩大了建设用地,又保护了斜坡,达到了美化城市、减灾防灾的目的。
针对南北两山的大水漫灌绿化已使相应斜坡的稳定性大幅度降低,局部出现了大面积溜塌及浅层滑坡的问题,李永进认为,必须改变灌溉方式。为扩大资金来源,上水设施及管道费用可由原承包单位与开发商共同筹集。作为回报可允许开发商按统一规划在绿化区修建楼台厅阁等旅游设施。
“兰州市所面临的防灾减灾的严峻形势是全国其他省会城市所没有的,因此,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必须根据兰州具体实际,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开辟一条崭新的有偿防灾减灾途径,以改变目前被动的救灾局面。”李永进说。(记者 陈宗立 通讯员 韩业庭)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