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有助“破产”冰岛复活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GDP不足194亿美元的冰岛负债一度超过1383亿美元。尽管“国家破产”不会成为现实,因为没有机构有权力接收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但理论上,资不抵债的冰岛已然破产。
金融危机爆发不久,众多银行便被政府接手并国有化。冰岛驻华大使贡纳尔松5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冰岛的货币最近已处于稳定状态,同时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前往冰岛投资。
时代周报记者 张子鹏 实习生 王诗媛 发自北京
由于民众的不满,迫于压力,今年1月冰岛时任总理哈尔德宣布下台,解散了联合政府。社会民主联盟和左翼绿色运动随后组成过渡政府。冰岛成为了首个因为金融危机而倒台的政府。而冰岛的新政府也考虑是否加入欧盟,以应对经济危机和获得长远的发展。
冰岛驻华大使贡纳尔松5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尽管并不清楚冰岛能否加入欧盟,但他认为,中冰之间的合作都将继续深入下去,一些新的贸易协定双方也已经在商讨之中。此外,两国在地热领域的合作,也已持续多年,他希望冰岛的公司与中石化合作的地热技术,能够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得到应用。
300年前开始交往
时代周报:冰岛与中国交往的历史有多久?
贡纳尔松:冰岛的文学作品中,中国通常被描述为一个强大的帝国,神秘而遥远。中冰之间第一次真正的来往要追溯到17世纪,在一封1674年的信件中,时为丹麦及冰岛国王的克里斯蒂安向中国的皇帝康熙表示,中国皇帝的管理以及中国的伟大已经为世人所知,即使最遥远的北欧国家都有所耳闻。
因为冰岛是一个很小的国家,所以仅设立了有限数量的使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在欧洲与美国设有使馆。1994年,冰岛决定在北京建立使馆。这是冰岛在亚洲的第一个使馆。
时代周报:冰岛与中国的贸易联系现在有哪些?
贡纳尔松:15年间,我们见证了两国的贸易与投资的增长,许多冰岛公司都在中国建立了分支机构。中国对冰岛的出口发展很快,中国的货物在冰岛随处可见。
每年的新年前夜,冰岛人都会去户外放焰火。去年有超过20箱中国制造的焰火在雷克雅未克上空绽放。华为和联想在冰岛也有很高的知名度。雷克雅未克海港边一座正在建设冰岛国家歌剧院,所用到的一种创新性玻璃幕墙就是武汉制造。这座大厅将会成为冰岛首都的一座地标性建筑。
欢迎中国投资冰岛
时代周报:冰岛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现在情况如何?
贡纳尔松:现在整个情况已经迅速地明朗起来。国家不仅接管了债务,也接管了资产。而这些资产的价值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增长。
现在,我们的养老基金已经到位,不需要依靠未来的税收。我们的人口依然相对年轻化且受教育程度高,医疗领域发展良好,绿色及可再生能源丰富。
时代周报:冰岛如何保证其他国家,如中国在冰岛债务的安全?
贡纳尔松:我们现在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冰岛货币的贬值。但现在一些货币政策的施行,已经使得货币状况处于稳定之中。我们相信情况会一点一点变好。我们也欢迎中国的投资。我相信,冰岛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我们需要再多一些时间。
时代周报:冰岛是欧洲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欧盟还没有承认,冰岛如果加入欧盟会否影响到你们与中国的合作?
贡纳尔松:在贸易与经济关系的领域里,我清楚地知道冰岛与中国之间还有相当大的扩张与增长的空间。冰岛是欧洲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也是欧洲第一个与中国签定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从冰岛方面来说,我们想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关系。不论结果如何,我们与中国的关系都会合作发展下去。两国之间现在也正在商议一些贸易协定。
地热项目合作“火热”
时代周报:冰岛的地热开采技术全球第一,在这个方面,中冰两国会有哪些合作?
贡纳尔松:冰中两国关系发展中有一个领域尤为重要,而且在未来会变得更加重要。这就是对地热能的合作开发上。
冰岛在这个领域首屈一指。在冰岛,超过90%的房子都由地热温泉中的天然热水供暖的。
冰岛也成立了联合国大学地热计划。在过去的30年中,有大约80名中国科学家及行政官员曾在这个计划中学习。中国科学家在研究学习冰岛的地热能供暖系统,看它如何适用于中国。
去年冰岛和中国在天津联合举办了一场研讨会。亚洲各国这个领域的科学家齐聚天津,讨论地热能城市集中供热的未来。在咸阳,冰中两国企业共同加入一项计划,该计划旨在建成一座世界上最大型的供热设施。
另外,商业方面,冰岛的Geysir绿色能源公司同中石化共同认定了至少6个在中国运行的项目。目前已有一个在陕西咸阳建立供暖设施的计划,进展很好。我们还在考虑要将这个项目扩展到中国其他城市。
时代周报:明年上海世博会,冰岛是否会参加?
贡纳尔松:会参加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上的冰岛馆将突出强调对地热能的利用是如何使雷克雅未克的居民生活变得更美好。
时代周报:中冰两国在教育交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贡纳尔松:冰中两国已经建立了许多合作。比如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冰岛语专业,冰岛也成立了孔子学院。目前已有许多冰岛学生来到中国的上海和宁波学习。两国大学之间的合作正在迅速发展。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