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岳
有人形容深圳读书月是“城市的文化闹钟”,每到那个月就会提醒你“该读书了”。作为全国最早举办读书月活动的深圳,城市的“文化闹钟”已经闹响9次了。从1989年起,深圳人均购书量已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深圳市政府每年对读书月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宣传文化基金对读书月的投入从最早的8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几百万元。
关于图书购买量有限、阅读量降低等读书倦怠现象,不少媒体、地方官员都在议论。媒体批评群众不喜欢读书,有些地方领导还批评说“不注重读书就是一种精神粗鄙”,虽然提高读书率的用心是好的,但缺乏行之有效的经济支持、文化引导和环境熏陶。换言之,就是群众想读书,却没有地方读书,缺乏舒适的读书环境,缺乏温馨的读书引导,图书馆里的书籍都是旧书、老书。还有的地方的图书馆陈设非常简陋,桌椅板凳破烂不堪,没有数字阅读室,报纸一共就十几种。更有甚者,有的地方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县图书馆十几年没买过一本新书,群众的读书热情怎么能得到提高呢?
读书等一些文化活动不像经济发展一样能得到立竿见影的利润和社会成效。对于它的培养和发展,政府更应该本着不求回报、不计功利和循序渐进等公益性原则来进行。当然,这种回报一旦形成,就是温暖的文化回报力,会极大提升群众的精神幸福和社会文化质量。
深圳的“文化闹钟”值得我们借鉴,政府想方设法唤醒群众的读书愿望,满足群众的读书需求,拂去群众心头的“文化灰尘”,使“以读书为乐”成为市民共同接受的生活方式,“以读书为荣”成为城市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让读书成为市民自觉自愿的文化行为,整个社会的读书热情也能高涨起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