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德企业阻击中国果汁真相调查:报道属子虚乌有

2009年05月29日10:3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果汁在德遭阻”的报道引起国内广泛关注,但《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德国深入调查后,结果却让记者深感无奈

  5月22日,一则关于“中国果汁遭遇德国企业联手阻击”的报道见诸国内媒体,报道称中国果汁在德国因畅销引来不满,遭到三家著名德国饮料企业联合阻击,后者将共同发布“不喝中国果汁”的广告。



  报道一经发布,立即引来国内民众一片愤慨之声,有关贸易保护的讨论再度成为焦点。与此同时,《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德国当地也展开了调查,发现结果却大相径庭:整个事件的报道与真相有着很大的出入——不存在“不喝中国果汁”的广告,也不存在“联合阻击”中国果汁,甚至不存在中国果汁畅销德国。

  “联合阻击”子虚乌有

  据国内相关媒体报道,德国三家著名饮料企业茵茂尔、斯廷格、玫瑰园联合组成“广告共同体”阻击中国饮料,公开表示将共同发布“不喝中国果汁”的主题广告。本报记者在向德国果汁协会和农产品协会求证时,却均被告知“毫不知情”。随后的深入调查的结果更让记者深感无奈。

  首先,这三家饮料企业远非“著名”,准确地说应当是小型“乡镇企业”,它们偏居德国西南边陲曹伦·阿贝(Zollenrn-Alb,以下简称曹阿)山区,三家企业员工总数不过100人。其中仅有斯廷格一家生产果汁,员工不过十一二人。另外,茵茂尔生产矿泉水,玫瑰园为当地硕果仅存的一家啤酒厂,其市场也均局限在本地区。仅就实力而言,它们很难联合发布广告并制订计划“赶走”中国果汁。

  事实上,联手做广告尽管确有其事,但也主要“针对”当地消费者。

  5月19日,三家财力不济的小企业成立“广告共同体”,针对曹阿地区民众展开“本土化”的公众营销活动。在活动中,他们重在说明三家企业采用当地的水果和原料,雇用当地工人,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以“乡土情结”来劝说本地区的民众购买本地区企业生产的饮料。在发言中他们也并未针对中国果汁。

  “反击说”源于地方小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三家“乡镇企业”的本土化营销,主要针对的是曹阿地区,而非整个德国。

  曹阿地区人口不足20万,面积也不足0.1万平方公里,与人口8200万、面积35.7万平方公里的整个德国相比,曹阿地区显然有些微不足道。而国内中文报道主要援引的是德国《西南日报》的一篇文章,严格来说报道并非来自《西南日报》(它自身也并非德国主流媒体),而是西南报业下属的地区报《曹伦·阿贝信使报》,仅在曹阿地区发行,三家企业的广告也仅在曹阿地区投放。

  在报道三家企业19日的活动时,《曹阿信使报》记者用了“广告反击低价矿泉水和中国果汁”这样的标题,然而对照报纸原文,记者发现其文章的用意与标题相去甚远。比如,原文报道中提及“中国果汁”的并非三家企业,而是出现在记者的背景介绍中,这些企业并未“公开表示”中国果汁是敌人。另外,中文报道中关于德国企业要“赶走”中国果汁、要求民众不喝中国饮料、联合其他饮料商等内容,原文皆没有提及。

  “中国果汁”在德远未畅销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国果汁在德国畅销”的说法也并不属实,因为中国果汁在德国市场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潜伏”状态。其原因在于,中国向德国出口的只是“浓缩汁”,德国饮料企业以此为原料进行配兑后以德国品牌进行销售。

  德国是世界第一大果汁市场,但本土水果产量很少,大型饮料公司的浓缩汁原料主要依赖进口,而中国向德国出口量也在逐年递增。在销售商和大公司的双重压力下,小型果汁厂正在失去生存空间,要想活下来必须在夹缝中寻求新的策略。在这一背景下,曹阿地区的果汁企业斯廷格便成了其中的典型代表。斯廷格等打出“喝咱曹阿人自己的果汁”的口号,正是要依赖本土市场继续生存。

  事实上,尽管德国在原汁上十分依赖进口,但其品牌果汁市场却是清一色的“国货”。毕马威德国公司高级经理王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在德国市场上都很难见到法国、意大利出产的饮料,日本经营多年目前在德国市场上也只有一个酸奶品牌。因此,“中国果汁”远未畅销德国。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郇公弟发自法兰克福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国人“经济爱国”须走正途

  整个“不喝中国果汁”闹剧背后,更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国人的过度反应,以及更多媒体的以讹传讹

  因为含有了太多醒目的关键词,一纸“德国封杀中国果汁”的报道被迅速转载传阅,大有掀起一轮经济爱国主义潮的趋势。

  在阅读大量材料、走访相关人士后,记者发现,整个事件的报道与真相有着很大的出入,不存在“不喝中国果汁”的广告,也不存在“联合阻击”中国果汁,甚至不存在中国果汁畅销德国。

  面对一篇怀有明确立场的报道,国人当然难以保持冷静,在他们的愤怒里,或许有对中国果汁“畅销”的自豪感,但更多的恐怕是对“联合阻击者”的声讨。报道发布后,在网上,有网友“德国人不喝中国果汁,我们为何还买德国车”的言论,有大骂德国人的字眼,乃至有营销专家“含泪劝告”德国果汁企业停播广告。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媒体的转载或跟进报道,但是,没有人想到去了解真相,也许是潜意识中这样的事情太经常发生了,以致于大家更愿意相信这是事实。

  其实整个“德国封杀中国果汁”闹剧背后,除了个不负责任的最初报道外,更耐人寻味的是国人的过度反应,以及更多媒体的以讹传讹。

  这一闹剧中,人们如果不是被信息本身所蒙蔽,那就更说明了他们内心的“经济爱国主义”情结之切。记者还记得在家乡山东莱芜的大街小巷,也经常在见到“喝咱莱芜人自己的啤酒”“穿咱莱芜人自己的皮鞋”乃至“戴咱莱芜人自己的眼镜”等广告。笔者认为,即使是三家德国企业联合做广告宣称“喝咱曹阿人自己的饮料”,也不必扣上“贸易保护主义”的帽子。“喝咱莱芜人自己的啤酒”并不意味着“让德国啤酒无路可走”。斯廷格呼吁“喝咱曹阿人自己的果汁”,中国果汁依然可以“畅销”全球。本土的人情攻势不无道理,而国人“经济爱国”心合情,但是不合理。

  事实上,即使考虑到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中国汽车被德国拒之门外、中国展商在德国被查抄等事件,这次“莫须有”的中国果汁被联合阻击所引发的非理性情绪也没有理由成为情感还击的出口。相反,中国企业遭遇不公恰好反映了我们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事件中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赢得当地消费者的心”。

  虽然中国产品已打入全球市场,但异国民众却屡屡掀起抵制逆潮,中国产品的美誉度低得可怜——这已经成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严重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其实应当更多地向德国这三家小企业学习。商场亦“情场”,厂家需要做的,是向当地消费者投注更多的感情,拉近与当地消费者的距离。

  中国产品走向世界需要的并不是“经济爱国主义”的对骂,而是“和气”生财。换个角度说,德国汽车受一直受到中国消费者追捧和青睐,背后难道没有德国企业在中国数十年的情感投注么?作者郇公弟本报驻法兰克福记者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责任编辑:杨建)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