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原猎民:历史上首次实现人均年生产性收入过千元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4日电(记者李泽兵)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曾经世代居住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以游猎为生的鄂伦春族群众,近年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经济社会发展由输血型逐步向造血型转变,昔日的鄂伦春猎民通过积极发展民族特色经济,2008年,历史上首次实现人均生产性收入过千元。
新中国成立之前,鄂伦春族在密林深处以游猎为生;1951年建旗,1958年下山定居,1996年实行禁猎,开始从事农牧业生产。然而,由于他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多数猎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靠政府补助维持生活。
2008年,全旗7个猎民村先后引进了能够利用当地资源和能够发挥猎民优势的生产项目,重点发展了黑木耳和滑子菇培植、肉牛肉羊生猪育肥、蔬菜种植、特色养殖、民俗旅游等。目前,这里已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80%的猎民参加生产,也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均年生产性收入过千元。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从2008年至2010年,组织18个厅局单位,对鄂伦春自治旗进行区域重点帮扶。截至2009年1月末,内蒙古各帮扶厅局共帮助鄂伦春自治旗实施了79个项目,已到位物资共计1.51亿元。
为了巩固扶贫攻坚成果,鄂伦春自治旗还建立了投资1000万元的“猎民生产发展基金库”,全旗副科级以上干部与165户贫困猎户“一对一”的结对帮扶。
6月的大兴安岭满目葱郁、生机盎然。记者走进木奎村猎民白淑兰家,简朴的房舍干净整洁。白淑兰自幼身患双侧股骨头坏死,家里曾一贫如洗,全靠政府低保救济和丈夫打零工养家糊口。去年,村里建起了黑木耳培植基地,她丈夫苗继军参加生产,当年收入5000多元。白淑兰也在旗委的帮扶下没花一分钱就做了大手术,病情明显好转,一家人终于迎来了新生活的曙光。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