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建忠
6月2日,车行豫南,千里中原大地,金色麦穗飘香。
“快告诉温总理,俺家的小麦收割了,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呀!”看着麦粒像金色的瀑布一样从联合收割机里喷涌而出,河南内乡县赵店乡赵店村小谢岗村民芦玉花手捧饱满的麦粒喜上眉梢。
去年5月11日,在这片麦田里,温家宝总理与芦玉花等乡亲们亲切地交谈近一个小时。温总理语重心长地对芦玉花说:“农业要丰收,一靠好的政策,这个我来负责;二靠种好庄稼,这个由你和乡亲们来负责;三靠风调雨顺,这个老天来负责。”
今年,河南小麦先后经历了冬季干旱、冻灾和中期病虫害干扰等自然灾害。1963年,这里也曾发生过几十年不遇的旱情,当时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小麦小麦不过一百”,是对小麦产量形象的描述。然而,今非昔比,今年各级政府依靠科技力量,最低程度降低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遭了那么大的旱灾,为什么还能丰收呢?”记者忍不住问。“往年没浇过水,今年大旱,但在气象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普遍浇了两遍,墒情好,加上后期打药、施肥跟得上,收成眼看着好过往年。”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
“春争日,夏争时”。小麦的丰收能否变成粮仓的充实,是当前的关键所在。随着小麦从南到北渐次成熟,每年从5月下旬到6月,收割机大军就像候鸟一样沿路北上收获沉甸甸的希望。能否顺利完成颗粒归仓,至关重要的是看农机跨区作业能否顺利展开。
“及时的气象信息能帮助农民和机手应对异常天气变化,合理安排麦收时间,提高小麦抢收效率。”河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主任赵战友说。今年“三夏”,河南省组织了400多万台农业机械投入“三夏”生产,其中主力机械联合收割机12.5万台。“免费为跨区机收作业队负责人、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手及负责跨区机收组织管理的农机系统工作人员提供气象、机车分布、作业需求等信息服务,气象部门已坚持多年。”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驻马店考察麦收现场气象服务时说:“三夏气象工作,按老百姓的话讲,就是"麦熟一晌,抢字为先"。咱们这个时候的天气怎么样,降不降雨,气象预测情况怎么样,对合理安排机收非常重要。气象部门服务得非常周到!”
早在4月底,河南省气象局就成立了“三夏”气象服务领导小组,明确了气象服务的时间、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设定了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5月1日,省气象台首次发布喷药(肥)气象条件等级预报;5月10日,开始每天滚动制作麦收期天气预报和全省适合收割区预报,报纸、电台等媒体及时将气象服务信息向广大农民群众、全省农机手发布;5月19日,省气象局召开“三夏”气象服务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5月下旬至6月天气,提供墒情分析、农业生产对策与措施建议等;5月26日,在驻马店进行小麦收割现场,省气象局启用全省第一部现代化气象应急车和移动天气雷达。此外,为更好地预估今年小麦产量,给决策部门提供翔实的产量预测,省气象局成立的小麦田间调查小组,还历经14个地市46个县市,采集原始数据。同时,科技人员充分发挥部门“3S”技术上的优势,为小麦估产提供了科学、全面的数据。
仅用了20多分钟,芦玉花家的1.58亩麦子就收割完毕。金黄色的麦粒足足装了21袋,一过秤,共收获麦子793公斤,平均亩产501.2公斤。在遭受干旱的情况下,这样的收成实在不易。正如省委书记徐光春所言,今年夏粮丰收,“这是在寒冷气候里开出的鲜艳花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