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危机下的宏调决策700天
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着中国决策层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复杂局面的能力
文/王丛标
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波及美、欧、日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这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具有梯次渐进的特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密切关注危机发展的动向,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各阶段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随着事态的发展和影响的逐步显现,为应对危机,中央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及时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充分显示了积极应对危机严峻挑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复杂局面的能力。
树立应对危机的忧患意识
2008年6月之前,“次贷危机”不断蔓延扩散,国际金融风云急剧变化。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我国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持有的境外金融资产价值缩水,部分从事石油、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的企业遭受损失;作为市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出现大幅波动;等等。
应该说,这一影响和损失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来说,还是相对有限的。
这一阶段,从国内经济运行的自身状况来看,解决过热和通胀趋势是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在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中央提出,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延续4年前开始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重点是“双防”:防经济过热、防明显通胀。与此同时,中央要求密切关注危机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风险和冲击。
2007年12月,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明确谈到美国“次贷危机”问题,强调要看到国际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在增加。他指出,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及其影响表明,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模迅猛扩大,金融风险的隐蔽性、突发性、扩散性加剧。一些发达国家利用金融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风险,加剧了全球金融的不稳定性。一旦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时隔不久,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突出地强调要树立忧患意识。
他警醒地指出,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的国际环境中,在国际国内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现实状况下,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较大风险的可能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很现实的。我们必须有足够估计,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比如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严重金融风波,等等。宁可把风险、困难估计得足一些,也千万不要因为估计不足而在风险一旦发生时手足无措,陷于被动。
2008年前几个月,我国经济发展还遇到了突发性的困难和挑战——自然灾害频频,先有南方的雨雪冰冻,接踵而至的是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危机时刻,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
灵活把握宏调政策的力度
2008年年中,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沿海地区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这时候,国内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我国物价出现大幅度攀升,CPI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加剧。
6月中旬,中央、国务院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就做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筹办奥运等提出总体要求和部署,并研究了经济问题。胡锦涛在会上提出,要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把治理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把握好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和节奏。
他再次强调要注重防范经济风险,指出,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加强对经济风险的防范,做到有备无患。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充分认识金融危机的突发性特征,高度警觉短期资本流动和国际汇率变化的动向,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妥善把握金融开放的节奏和幅度,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
依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综合分析判断,7月,中央决定,及时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同时,为应对危机的影响,中央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措施,开始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并密切同国家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7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当前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较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增大。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扎实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
会议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
由“双防”到“一保一控”,这是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次调整。在重点解决国内经济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危机的措施,充分体现出中央“见事早”,这为后来应对危机的严重冲击打下了基础,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再次果断调整宏调政策
2008年9月中旬,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次贷危机”发展为国际金融危机。美欧金融体系陷入融资功能严重失效和流动性大量短缺的困境,全球主要原材料和运输价格大幅跌落,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和冲击明显加重,特别是9月份以后,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日益显现,经济运行态势出现大的变化。
第三季度,我国的GDP增长率只有9%。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10月比9月下降了10.6点,近年来首次低于100;当月工业生产增长率降至近年来少有的个位数,亮起了“偏冷”的蓝灯。
10月-11月,年中时高企不下的CPI连续两个月低于4%,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减弱,而PPI则分别为3.2%、2%。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企业效益下滑。11月份的工业企业利润率只有4.9%。部分中小型加工企业倒闭,加剧了失业人员增多、农民工返乡。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趋缓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解决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如此复杂多变的严峻局势,使国内外舆论一时间对世界经济、我国发展的基本走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央冷静地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向和长期趋势,作出科学判断: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