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腾中“购悍马”拒绝披露信息 难觅收购蛛丝马迹

2009年06月08日11:27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腾中重工收购悍马遮遮掩掩,外界如雾里看花,猜测无数。图为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街头的一辆悍马越野汽车。 新华/路透

  腾中重工“收购悍马”风波调查

  在中国企业对外并购史上,恐怕没有任何一次像“收购悍马”这样轰动,并且扑朔迷离。从6月3日起,《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分赴美国和中国四川,试图揭开通用与四川腾中重工合作的面纱,但得到的答案却依然令人意外

  山姆大叔乐开怀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韩万宁发自芝加哥 “腾中收购悍马在中国引起的震惊要远远超过美国,因为美国人只知道卖给的是一家中国企业,也都在预料中,具体是谁并不太关心。

但中国人显然对由腾中来收购充满了意外。” 一位在底特律长期从事中国企业并购的律师如此描述美国人对腾中重工收购悍马的反应。

  的确如此,一向善于挖出收购内幕的美国媒体在对此项收购案的报道中,并未过多涉及腾中重工本身。

  美媒质疑腾中实力

  总体来看,美国媒体对于此次出售也基本抱着比较客观的心态。主流的《华尔街日报》、美国有线电视网等媒体,以及底特律当地的《底特律自由新闻》、《底特律新闻》等都对出售悍马本身做了较为客观的报道,并未有带有感情色彩,只是对腾中的实力多少表示了质疑。

  不过,此次收购的保密工作的确做得不错,本报记者几次赴底特律采访通用破产保护事件,都未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根据双方草签的谅解备忘,腾中重工将出资买下悍马品牌及其关键高级管理层和营运队伍,并将承续与悍马经销网络相关的经销商合约,具体价格并没有公布,但市场普遍预计在5亿美元左右。

  朝野态度罕见一致

  中国公司收购悍马,很容易令人联想到2005年中海油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当时,美国国会以国家安全为由最终将这桩交易扼杀在摇篮中。

  不过,此次情况有了不同,安全借口基本已站不住脚。尽管悍马首先让人联想到的是军车概念,但实际上此次交易无论是车型还是技术或生产工厂,可以说与军用悍马毫无关联。在谅解备忘录中,通用已经明确排除了军用技术转让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政府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欢迎与满意之情,因为它既让通用甩掉了包袱,又保住了汽车工人的饭碗。白宫新闻发言人威廉·伯顿表示:“2家悍马工厂仍将运营,3000名工人保住了工作,全国的100家悍马经销商也能照常营业。”

  与美国政府的鲜明态度相比,习惯于对中国收购美方企业指手画脚且动辄爱召集听证的国会议员们,则保持了罕见的沉默,而这种异常的沉默已经被看作是默许。

  对于悍马出售的波澜不惊,芝加哥西北大学市场营销教授安吉拉·李认为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目前通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美国人觉得不应该对其自救措施说三道四,二是悍马仅仅是一个表明身份地位的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符号,将其出售并不可惜。在美国人眼中,这完全是笔划算的好买卖。

  目前,悍马的市场正在急剧萎缩。在最大的美国市场,悍马2008年的销售量仅为27468辆,距2006年的峰值71159辆相去甚远。而在中国市场上,2008年仅卖出了69辆,实际上自2002年以来,总共的销量也不过334辆。

  腾中重工还在“躲猫猫”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三军发自成都 腾中重工究竟是“何方神圣”,敢出此“大手笔”收购悍马?

  6月2日和3日,通用及腾中重工先后发布声明称:后者已就收购悍马品牌一事与前者达成初步协议。此后,猜测和质疑声就一浪高过一浪。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自上述声明发出后,腾中重工及其相关控股企业负责人便开始“躲猫猫”,既不发表任何声音,也不接受任何采访,而是将其信息发布权委托给一家擅打“太极拳”的公关公司。

  拒绝披露任何信息

  腾中重工名不见经传到何种程度?本报记者在四川工作已有十年,但是从未听说过这家企业。6月3日,获知它收购悍马的消息后,问了多位四川籍老记者,他们也是一头雾水。随后,记者致电主管企业的四川省经委宣传中心主任李富荣,他正在和单位的几位处长开会,可他们的回答也是一样——“没听说过”。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联系上了公司的指定公关公司联系人赵晓路,在表示了“腾中重工负责人目前不便接受采访,所有信息发布事宜已委托给我公司打理……”之后,对于本报记者所问到的与收购有关的问题,赵晓路要么是“不便透露”,要么是“不方便说”,不是语焉不详,就是含糊其辞,完全是“打太极”的外交辞令,让人不知所云。

  四川省商务厅出境处负责人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腾中重工之前曾就收购悍马一事向省商务厅作过汇报,但其中细节,他也尚不清楚。“腾中重工要收购悍马肯定要通过商务部门审批。但是,以上‘声明’发布后,这家企业负责人专门给商务厅打了招呼,不要对外披露任何信息。”商务厅另外一位工作人员向本报透露说。

  难觅收购蛛丝马迹

  百般打探却难获知一二,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之神秘可见一斑。

  腾中重工在成都市新津县的开发区设有企业,大批媒体因而赶到新津县华通工业园区采访,但都吃了“闭门羹”。新津宣传部建议说,腾中重工在新津的工厂只是其众多企业之一,公司的总部在德阳市,可向德阳方面了解。

  德阳的一位消息灵通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今年3月,悍马汽车首席执行官泰勒一行曾先后到成都和德阳考察。在德阳市,泰勒一行受到包括市委书记在内的德阳主要领导接见,在相关会议上,腾中重工的负责人也在场。

  据腾中重工网站的信息显示,这家公司原为四川腾中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5年1月,于2008年1月更名为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公司靠兼并和收购迅速拓展业务领域,目前已经涉足特种车辆、道桥构件、建筑机械、新能源和石化设备产业。

  本报记者注意到,腾中重工并没有生产乘用车的经历和经验。而赵晓路说:“因为腾中重工之前没有SUV(运动型多功能车)业务,一旦收购成功,公司便可直接进入高端越野车生产行列。”

  据市场普遍预计,收购悍马需要5亿美金左右。而根据四川省工商局在线查询系统提供的“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注册材料了解到,其法定代表人为陈实,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

  悍马国产化选址进行中?

  而有媒体透露,腾中重工为悍马国产化的选址工作已经在进行中,成都、德阳、沈阳等地都在积极争取该项目在当地落户。据称,德阳的综合条件已占上风。

  德阳那位消息灵通的人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作为汶川地震重灾区,德阳市高新区去年10月一并奠基了4个重点工业项目,其中之一便是“腾中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项目总用地1000亩,计划总投资约35亿元。腾中重工那片地至今还是空着的。

  “腾中机械告诉我们,并购结果将在2至3周内出来,到那个时候,如果并购成功,国产基地选址问题也将一起出来。”某地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人员对媒体说。

  驯“马”还是被“马”驯

  【作者】陶短房

  腾中“驭马”的底气何在,优势又是什么,难道只有“不差钱”三个字?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谈论这个话题之前必须先指出,所谓“腾中收购悍马”说法并不确切。首先,悍马出让的仅仅是商标使用权,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整体收购,其在美国的研发、产、供、销体系不变,从管理层到员工都一切照旧;其次,即使这样一个不完整的收购,也尚未进入提交审批的程序,所谓八字最多有半撇。

  那么,该如何评价这笔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收购”?

  先来看看通过“收购”,买卖双方都得到了什么:通用方面甩掉一个被奥巴马称为“通用品牌中最没希望的一个”赔钱包袱,获得若干亿美元的宝贵现金,非但如此,这个包袱还替通用分流大批棘手员工,又无需通用再往里扔一分钱;对于腾中而言,他们获得了一个很响亮、也很赔钱的品牌,和随之而来的一堆麻烦“嫁妆”。

  根据披露的协议内容,悍马仍需保留北美生产线和完整的管理、生产团队。众所周知,悍马之所以有今天,恰是产品不合时宜、生产成本过高所致,花费巨款买下品牌使用权,却要连“病灶”一并继承,即使日后获得默许,可以转移生产到别国,势必将直面连美国政府都对付不了的强大工会和地方压力。

  其次,根据协议,悍马最新、也是排量最小的H3系列将留在美国生产,而四川腾中却要引进H2和H1等老车型。内行都知道,悍马车不但耗油,而且越老的型号耗油越甚,尤其H1,因油耗太大,早已在北美停产停售。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能源缺乏的国家,政府更早已制定了节能减排的国策,对大排量汽车实行增税等限制措施,腾中此举,非但不合时宜,从商业角度看也是相当冒险的。

  有评论认为,中国制造业趁西方经济萧条“抄底”,有助于提升自身制造业水平。但腾中此次花费不少,却只获得商标使用权,从研发到生产,从整车到配套,又有多少真的会变成“中国制造”?更何况,早在大半年前,通用便向印度塔塔集团兜售悍马,“并购鬼才”塔塔经过考察后认为不值而放弃。如今大半年过去,通用和悍马又“缩水”不少,所谓“抄底”,又从何说起?

  通过并购提高自身制造业素质的路并非不能走,当年武钢的“一米七”、天津的“可耐”,都是通过引进、并购,提升了整个产业的水平。然而这种“进补”理应补“元气”,补“体虚”,引进的重点,应放在技术、基础、配套和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上,通过花小钱、办大事,积累经验和技术,形成自身造血机能。

  瓜熟蒂落,方能水到渠成。通过“悍马收购”这样的模式,试图让中国制造业水平获得“三级跳”式发展,不啻于要“一口吃成胖子”,甚至打肿脸充胖子。反观腾中,其“驭马”的底气何在?优势又是什么?难道只有“不差钱”三个字?

  有人也许会说,腾中是民营企业,其并购纯属市场行为,是福是祸,是赚是赔,都是人家的事,别人何苦插嘴。这话固然不假,但上亿美元的并购,势必需要国家银行的担保和信贷,这就不可避免地和国家、和每个人的“钱袋子”安全息息相关。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