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潜规则”
江苏省人民医院院方人士认为,此次风波背后是医患关系的紧张,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积累下来的情绪释放。
何青有着十多年的“药代”生涯,对“医药”之间的微妙“互动”了解甚深。何青说,“药代”本来是一种推介药品的工作,当前却成了一种类似“公关”的工作。
“在‘医药’之间,处于买方市场的医方占有绝对的主动地位。”何青介绍,因国内医药厂家众多,同一类药往往有几十种,这让药品进医院犹如“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进医院是一个关卡,从医院库房上架也是一个关卡,然后从货架上卖掉还是一个关卡,每一个关卡处理不好都可能影响药品销售。”何青说,医药代表必须全程跟踪服务才能让自己代理的药品卖出去,“为了业绩,医药代表受委屈是常有的。”
“有的药品都进了医院的库房,但电脑却不显示,你不去运作可能永远都是‘缺货’。”何青介绍,医院对药品的采购权一般在院长和药剂科主任手里,临床主任只有建议权,但即便是只有建议权,但对于挤破头的药代来说,为了能让自己代理的药品走进医院,千方百计“取悦”临床主任也成为药代们热衷的事情。更何况,开药的便利也在临床主任手里。
何青认为药品的利润都让医院和医生赚走了,他以抗生素为例向本刊记者解析药品在医院的利润分配,在一些医院,除了顺价15%的利润,还有20%的返利,再加上给医生20%的扣点,在医院环节就占有大部分利润空间,剩下的由代理商、医药批发企业和医药代表来分配,还包括招投标等各种市场运营费用。
何青透露,在南京医院要返利的不多,但并不等于不要“利”,只不过是换一种形式罢了,会议活动赞助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花的钱并不少。”
“外企的‘药代’底薪高一些,国内药企的很低,有的甚至不到1000块钱,收入全靠业绩奖金,药品卖不掉,‘药代’就没饭吃。”何青说,“对医生,药代是像大爷一样供着的不敢得罪。”
何青披露,南京一家医院的医生不但拿“扣点”,而且虚报所开的药量,“药代”也只能忍气吞声自己掏腰包垫上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没有权威的调查结论出来,人们会相信网络上的传言是真的。”何青说。■
[上一页] [1] [2] [3] [4]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