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为何“不高兴”
“白澳”政策在澳大利亚的血液里留下了种族主义的基因,但澳官员并不承认它的存在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阎兴宇发自北京 澳大利亚国内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暴力事件还在延烧。而在澳中国留学生也未能幸免于难。
6月3日,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官员针对在澳印度学生受袭一事发表了表态。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新闻参赞刘晋说,澳大利亚境内共有13万左右中国留学生,他们总体上都有良好的生活、居住和读书环境。但是,近年来的确发生过中国学生受袭等事,中国政府希望澳大利亚政府能为这些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留学生提供更好的安全保护,确保他们在澳大利亚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安心地顺利完成学业。
日前,澳大利亚印度留学生频繁遇袭引发了印度人的抗议热潮。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当地人在示威中甚至焚烧了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的人像模具,而在遇袭案发生地澳大利亚墨尔本,上千印度留学生曾走上街头公开表达愤怒情绪。
害怕戴上“种族主义”帽子
点燃印度人怒火的是一个月来在澳大利亚发生的近20起针对印度移民和留学生的暴力犯罪。最为严重的事件发生在5月23日晚上,印度留学生萨拉万·库马尔在他的生日聚会上遭到几名白人青年的攻击,库马尔被螺丝刀刺伤,伤势严重,目前仍需要依靠医院的生命救助系统维持生命。
目前,警方已拘捕了犯罪嫌疑人。总理陆克文也发表讲话谴责了袭击者的行为,并亲自致电印度总理辛格,向印方保证印度学生在澳洲的安全。但印度留学生遇袭事件究竟该如何定性?墨尔本所在的维多利亚州警察局局长说:“我认为,有些袭击是出于种族原因,有些袭击则是随机的,它们只是发生在了印度学生身上。”
针对澳洲警方的说法,印度驻澳大利亚高级专员辛格则认为“不能接受”。辛格表示,许多印度学生都认为自己遭到攻击是由于受到种族歧视。而群情激愤的印度媒体更是直接将澳大利亚称为“种族主义国家”。
这顶帽子对于以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作为立国之本的澳大利亚而言,压力确实不小。
“切不可如此断言,没有迹象显示这些事件与种族主义有关。”澳财政部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克里安忙出面解释。澳官方低调的做法主要有几个方面的担心:一是担心“种族主义”的帽子损害了其国际名声;二是担心人口众多的印度裔移民加入到抗议的队伍当中;最直接的担心是影响到作为澳大利亚财政支柱之一的教育产业。
国际留学生教育是澳大利亚第三大出口收入产业,仅次于煤炭和铁矿石。据统计,留学生产业给澳大利亚带来了155亿澳元(约合125亿美元)的收入。而在澳大利亚几十万国际留学生中,印度留学生就有9万之多。
亚裔在澳是“最受歧视”族群
此次针对印度留学生的袭击并非突然。根据澳洲人权委员会最近的调查显示,亚洲人是最受歧视的族群,排在第二位的是土著人。事实上,亚洲族群已经连续四次在同类调查中占据“榜首”。
在好莱坞大红大紫的澳洲影星罗素·克罗曾在1992年出演过一部名为《无法无天》的电影,故事背景就是墨尔本的种族主义分子对越南裔移民展开的系列攻击,影片绝非虚构。由于亚裔移民的人口数量上升最快,最容易成为种族歧视的对象。而印度裔、中国裔移民因其人口众多更是首当其冲成为种族主义者攻击的对象。
近年来,类似事件数目不断上升,2002年,全澳发生大大小小的“排亚”事件近300起;2003年,这一数字翻了近一番。2004年7月,珀斯曾发生一夜之间3家中餐馆被焚烧事件。而2005年发生在悉尼克罗纳拉海滩的种族骚乱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种族冲突。当时上千名白人青年对中东相貌的人发动了攻击,骚乱持续了近半个月。
但无论是澳大利亚前任总理霍华德还是现任的陆克文都不愿意用种族主义给这些事件定性。
“白澳”政策流毒深远
澳大利亚官员避讳种族主义一词,是不愿触及历史的敏感之处。
历史上,澳大利亚曾长期奉行种族主义色彩浓厚的“白澳”政策。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时指定的第一部法律,就延续了19世纪针对亚洲移民尤其是针对华人的种族歧视规定。当时被确定为国策的“白澳”政策,核心就是保持白种澳大利亚人的“纯洁度”——“一个像雪一样洁白的澳大利亚”。
二次大战后,在国际进步思潮的压力下,澳大利亚逐渐放弃“白澳”政策,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种族歧视才得以从法律上废除,种族论调也不敢再公开出现在政治场合。然而,一些欧洲裔仍潜移默化受到“白澳”政策的影响,“单一民族党”这样的种族色彩浓厚的政团就曾出现在澳大利亚的政治舞台上。
随着亚洲移民人口所占比例的上升,对欧洲裔人口主体地位的担心使得种族主义再度抬头。“爱国青年联盟”就是近年来成立的青年种族主义组织,其主要目标就是筹划在全澳范围内发起反对其他国家留学生的运动。但澳政府并没有出台有效的措施抑制这种组织和种族情绪的滋长,这也引起了亚裔移民和留学生的担忧。如果澳大利亚政府不能正视这个问题,必将影响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立国之本。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