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戏偶人生

2009年06月09日18:3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世纪周刊

  戏偶人生

  一位年轻的布袋戏师傅,因为爱好,开始了戏偶人生。

  在传统日渐式微的台湾,他的手偶艺术不可避免地遭到冷遇,

  但在异域他乡的演出中却获得了无数的掌声

  ■本刊记者/张雄

  《戏箱》的两位导演——法国的Philippe Auchere和台湾的伍姗姗都抱怨,在他们各自的家乡,偶剧已经边缘得快被人遗忘。

法国木偶戏(Guignole)本是针砭时弊的舆论工具,用Philippe的话说,“代表着人民的声音,总拿政府开玩笑”。但自从19世纪贵族们把Guignole从街头搬进剧院演出后,人们慢慢习惯于把它看作是取悦小孩子的节目。尽管Guignole的演员们对此很不满意,“我们一直很努力做一些创新,改变人们的成见”,但Philippe现在对自己的偶师职业却很满足。因为出国交流演出,包括此次与台湾同行合作的《戏箱》,让他有了周游世界的机会。

  台湾与法国恋爱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个以两个偶剧团偶遇为背景的舞台剧在欧亚两洲已公演数次。5月27日,《戏箱》登陆北京天桥剧场。剧场并未提供法语对白的中文翻译,这使得剧中法国部分的笑点未能充分展现。但演出结束,北京的观众依然给了Philippe和他的搭档们足够热烈的掌声。

  事实上《戏箱》的故事简单得几近单调:两个偶剧团偶然相遇,惺惺相惜,暗合了当下世界各地偶剧都不甚景气的现状,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双方好奇地把玩对方的人偶,几天下来竟然也玩得有模有样。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则是一对偶师男女在这场邂逅中坠入情网。难怪在《戏箱》台湾版宣传册上,设计者颇为用心地将这场跨文化的交流比喻为:台湾与法国恋爱了。

  《戏箱》的舞台是一个360度旋转的超大戏箱,两层楼高,可推、可关、可揭幕、可掀盖。神奇的戏箱可以打造出一个万花筒般的剧场效果:既是演员的家,是台湾的彩楼,也是法国的戏台,是光影的屏风。参加演出的法国Zonzonz偶戏团和台湾台原偶戏团几乎是本色出演,拒绝按剧本一板一眼地排练。Philippe和主演陈锡煌坚持放弃文本,只求“抓住相遇时刻激荡出的感觉和火花”,这让习惯剧本的伍姗姗有些惊恐。谈起这出剧的创作过程时,这位在欧美研习过多年剧场表演的女导演说:“排练时的每天早上,面对未知,我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要怎么做、做什么,但我还是一副很专业的样子,大声指挥大家现在要干嘛干嘛,就这样每天磨,终究磨出这部戏现在的样子。”

  在《戏箱》的场景中有一副楹联:一人谈笑千古事,十指弄成万军兵。伍姗姗对这群偶师充满敬佩:“我们学西方表演,学了20年,一个角色都演不好,人家一只手演一个,一次演两个,还演得那么精彩。这边演男的,这边演女的,男的说爱她,女的哭,说再见,两人就一起哭,依依不舍。真是让人看得掉眼泪啊。”

  年轻偶师

  陈锡煌今年已78岁高龄,他是台湾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的儿子。“如果我没了,掌中戏就没了。”这是陈锡煌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比起法国的Guignole,布袋戏在台湾面临着更加尴尬的境地。近20年来,台湾的年轻人越来越难以欣赏这项在台湾传承了400多年的古老艺术。陈锡煌的技艺从父亲李天禄那里习得,但陈的儿子却对布袋戏并无兴趣。陈认为小孩子不喜欢的东西不可勉强,他把这项“家学”传给了外面的学生,《戏箱》中的另一演员赖世安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这代人最难的就是在这里,因为喜欢就去学,可是学好了却没有出路。”38岁的赖世安长了一张80后的脸庞,他现在是台原偶剧团的台柱子。赖世安第一次看到布袋戏演出是在7岁那年,其时黄俊雄的电视布袋戏风靡全台湾。“看着觉得好厉害,拔刀,收刀,大侠气功打出去,另一个被震飞了!”赖世安说。每天中午12点,几乎所有的台湾人都守在电视机旁,等着电视台播放《云州大儒侠史艳文》。

  在那个年月,观看电视布袋戏是台湾人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乐子。除电视外,人们也可以在逛庙会时免费欣赏到布袋戏的现场演出。年幼的赖世安喜欢拉着父亲的手,到市场、庙口看布袋戏。他趴在舞台前,看戏偶下的师父充满活力的表演。赖世安10岁那年第一次看到陈锡煌的演出。陈操控着戏偶,口中念念有词:“准备酒宴、酒菜伺候!”戏台前的赖世安瞧了桌子一眼,顽皮地说:“骗人哎!桌上没酒也没菜,要人家吃什么?”陈锡煌回头瞪了赖世安一眼。他没想到,七年后这位“砸场”的顽皮少年竟拜倒在他门下,成为布袋戏的传承人。

  赖世安最早的兴趣在这些布袋戏的偶人身上,他开始自己在家琢磨制作——用保丽龙球当偶头,养乐多瓶做身体,为每个不同的角色上色、制作戏服。“在脖子那儿插着棍子,抓着玩。我家那时候开小吃店,要经常去银行换零钱,就拿那个装零钱的布袋当偶人的衣服,前面看是白色的,后面还有个红色印章:华南银行,哈哈。”每天放学回家,赖世安把书包一丢,拿起戏偶,左手跟右手对打,煞有介事地练习电视里黄俊雄布袋戏的口白。

  很快赖世安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起来,因为他的“保丽龙球头”每颗都是圆的,远没有电视里那些有着各式各样鼻子的偶头好看,他决定改用木头雕刻。看到邻居哪家在拆房子,他就跑去把那些废木头捡回来,“自己随便刻,五官一定要出来,其他就不要求了。”赖世安说,“其实我不太会画画。但我对角度逻辑的理解、立体感比其他人好一些。”

  只要有掌中戏表演,赖世安都会去看,看偶师“扮偶”。“噢,原来里面还有衣服,分内衣外衣呢,帽子是可以拔的,不是粘上去的啊。”赖世安自言自语地说。偶师对这位小朋友也很好奇,便友善地与他交谈。17岁那年,赖世安鼓起勇气,带着自己雕刻的木偶,到台北新公园(现为228纪念公园)看李天禄演出的过年特别节目。当天,通过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戏剧学系副教授廖灿辉的引荐,赖世安把作品拿给李天禄看,希望能拜师学艺。

  李天禄对着眼前一脸青涩的男孩,惊讶地说:“这些都是你自己刻的吗?如果你真的对制作布袋戏有兴趣,那年初五你就来我们家开工吧!”

[1] [2] [下一页]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