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记者王茜、吴晶)上千万人参加的2009年全国高考结束了。然而,由高考引起的讨论却没有结束:人们在呼唤进一步进行高考改革的同时,也呼唤放松一下因高考紧绷的神经。
作为一项由政府主办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考试,高考从报名到命题,从考试到阅卷、从发放成绩到招生录取,每一个环节都关系着上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也凝聚着国家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我国教育发展起点低、起步晚、底子薄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已经形成并将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应试教育体系。
高考作为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输出人才的端口,在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应试教育中,自然会成为传导升学压力的“变压器”、“唯分数论”的“代言人”。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高考自诞生之日起,用知识而非财富或权力的评价标准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截至目前,高考仍是我国最可行也最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也是保障所有人都有平等升学机会的惟一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指责高考是素质教育的“绊脚石”,而应追溯源头,向应试教育说不,向“学历为重”的社会观念说不;更不能把高考片面视为人才培养的“流水线”,而应用宽容之心,鼓励高考进行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
当前,国家的发展、个体的发展都需要更加灵活、多元的人才选拔制度,这对高考改革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必须首先从体制、机制上入手,为高考“松绑”。一方面要让素质教育实实在在“着陆”,进一步探索在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中加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级,让高考从升学的重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要倡导“不拘一格选人才”,继续鼓励高校自主招生,搭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机制,积极为多元人才发展搭建“立交桥”。
高考牵涉千家万户,要使这项改革顺利进行,还需要广大考生和家长从观念上“减压”,认清读大学不等于“金饭碗”的客观现实,理性看待考大学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广大考生更要坚信,考大学不是人生惟一的前途所在,只要有潜质、有信心,一样可以成才立业,一样会有光明未来。
只有“松绑”了,“减压”了,高考改革的路径才能更清晰,步伐才能更稳健,效果才会更显著。只有高考评价人才的功能回归本位,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公平的“助推器”。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