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秦俑之父”揭秘兵马俑 曾写入内参震惊中央

2009年06月13日05:1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昨日,到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参观的游客议论起13日的第三次发掘 本报记者 赵雄韬 摄
昨日,到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参观的游客议论起13日的第三次发掘 本报记者 赵雄韬 摄

  今日下午1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将对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昨日,记者探访兵马俑,发现发掘现场已安装好温湿度控制仪。“兵马俑太宏伟、太神奇了,让人震惊!”北京游客王海云说,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兵马俑,现场的感觉比想象的更让人震撼,看着即将被发掘的区域,“最想看看彩绘俑,看看兵马俑最初是什么颜色。”昨日的秦兵马俑博物馆显得异常热闹,游客较多,导游们在讲解时均将重点停留在了今日的第三次发掘方面,许多游客表示他们最期待能否出现彩绘俑。


  在昨日的兵马俑博物馆,除了参观的游客外,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众多媒体记者齐聚,将共同见证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在即将发掘的200平方米内,考古人员在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现场安装了温湿度控制仪,随时监控发掘区域内的温湿度变化,以便及时进行调整。据介绍,此次发掘区域曾在第二次发掘时已经进行了探测,当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兵马俑,对这部分进行了回填。为了准备第三次的发掘,考古人员从5月初就开始着手,将原来的浮土进行了清理,目前已有6尊兵马俑部件露出了地面。

  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联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将推出现场直播,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将在上午10时、11时,下午1时、3时、5时,整点进行连线直播,其中下午1时的直播会在30分钟至1个小时。陕西电视台1套将在中午12时的阳光综e进行连线直播,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12时至下午1时将进行直播。以上播出时间若有变化,以当日播出时间为准。

  “秦俑之父”揭秘兵马俑一号坑

  “兵马俑”缘何叫这个名字,最初暴露在野外的兵马俑是如何保护的,其背后又有哪些神秘的故事?

  在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之际,昨日上午,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被尊为“秦俑之父”的著名考古专家袁仲一,揭开兵马俑一号坑前两次发掘的诸多谜团。

  走进袁仲一家,客厅内的书架上摆满了兵马俑有关的著作,77岁高龄的袁仲一精神矍铄,他带领我们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

  谁救了兵马俑

  “兵马俑”震惊中央源自“新华社内参”

  1974年3月24日,临潼西杨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井的一半在俑坑内,一半在俑坑外,秦兵马俑从此面世人间。“但真正受到国家重视,成立考古发掘队,这离不开新华社的一篇内参。”袁老说,打井挖出了兵马俑,村民称之为“瓦神爷”,有老人对其叩拜,也有人认为是怪物,拿镢头将“瓦神爷”砸烂,有村民将这些瓦片拿回了家,被当时临潼县一名水利干部发现后认为是文物,当地文物干部开始对井口周围发掘、调查。当时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在看到修复好的一两件兵马俑后,十分吃惊,因为这一重大发现还未得到中央和省上文物考古机构确认,蔺安稳便写了内参。“同年6月27日,《人民日报》"情况汇编"将蔺安稳写的内参《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全文刊发,立即引起毛主席、周总理及国务院领导人的重视。”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成立考古发掘队及发掘领导小组。考古队最初只有4个人,袁仲一为考古队队长。1974年7月5日下午,袁仲一等人带着行军床等行李和发掘工具进驻考古工地,从此揭开了神秘的兵马俑面纱。

  缘何叫兵马俑

  “人形马状的陶俑,叫兵马俑最形象”

  被村民们称为“瓦神爷”的陶俑,最后如何命名成“兵马俑”呢?

  袁仲一解释说,“在1975年写的第一份发掘简报上,用了兵马俑这个名字。在一号坑这么大的军阵中,当时出土的都是模仿人、马的陶俑,虽然这些人俑中有当官的、有普通士兵,但他们都是兵,因此考古队就称之为兵马俑,最形象。”

  兵马俑为何褪色?如何保护?

  曾受水泡遭火烧

  在兵马俑一号坑,人们看到的是灰色兵马俑。很多人传说,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全部都是彩绘,只是后来因为保护不当,使他们颜色尽失。“这些都是误传。”袁仲一说,兵马俑原来全是绘彩的,但在发掘前许多彩绘已脱落,“兵马俑坑靠近骊山,骊山山洪暴发后,大水把坑灌满了,我们在清理中发现了浸水线痕迹,水深1.2米。兵马俑大多被水冲倒泡在水里,颜色当然容易脱落。另外,俑坑后来被大火烧过,一号坑尤其烧得严重,在一号坑内发现完整的全彩绘兵马俑很难。”身穿稻草帘防雨1976年,国家决定在原址建立大型博物馆,当年9月大厅基建工程动工,1978年4月主体竣工。这令袁仲一等考古人员十分兴奋。

  此前,在露天户外发掘的兵马俑如何保护呢?“当时不像现在,有大厅,那时都在野外。陶俑受冷热和霜雪,会造成损伤。为保护兵马俑,夏天用塑料薄膜来防雨,冬天到各地收购大量稻草帘子将陶俑覆盖。”袁仲一还清楚地记得,1975年那场雪下得特别大,草帘子上堆积了20厘米的雪,“如果雪化了会浸渍下面的遗迹、遗物,当时大家就下坑一点点地将积雪全部清扫掉。”第三次发掘,一切皆有可能今日即将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袁仲一这两天特别关注,“虽然我们已经探明,推测发掘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兵马俑,但是在没有发掘之前,一切都是推断,什么惊喜都有可能出现。”

  虽然一号坑被水淹过、被火烧过,“可以肯定一点,肯定会有兵器、陶俑出现。”但袁仲一说,他还是期待会有更精彩的文物出现,比如完整的彩绘兵马俑,新的兵器。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周艳涛采写
(责任编辑:高瑞)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