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6月14日电 题:彩绘秦俑一号坑发掘追踪
新华社记者冯国、胡瑶
备受瞩目的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于6月13日正式拉开帷幕,国家批准的发掘点在一号坑北部中段。随着铁铲、毛刷的挥动,陶俑、陶马、铜镟、彩俑、彩漆木环等遗迹、遗物相继面世,引起广泛关注。
秦俑馆考古队首获发掘团体资格 兵马俑自1974年3月发现以来,国家文物局委托陕西省组织的秦俑考古队共发掘出1000多件秦俑。在1989年和1994年,又先后发掘了三号坑的全部以及二号坑的局部。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2009年秦俑考古发掘面积为200平方米,同时,秦俑一号坑考古发掘的五年规划也已获批。
考古发掘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秦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指着正在考古工地忙碌的考古专家们说,他们只有经过专门培训并获国家认可的考古发掘资格后,方可开展考古工地的日常发掘工作。
秦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说,随着秦始皇陵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急需大量的考古人员。为此,秦俑博物馆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团体资格的申报,于今年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参与了此次发掘工作。“这是秦俑博物馆第一次以独立资格组织考古发掘队开展考古工作。”
彩绘秦俑一号坑的发掘难题 按常理,兵马俑是彩绘的。但在以往一号坑发掘出的兵马俑因年代久远,都已褪为浅色。如何在发掘过程中保证秦俑不褪色始终是考古人员攻关的课题。
“为保护秦俑身上残存的颜色,考古队配备了专门的文物保护人员。同时,为便于资料的持续搜集和归纳整理,考古队还根据已出土文物所显示的一些问题拟定了18个专题:譬如秦俑的类别、军阵的编列、秦俑艺术等,其中就包括秦俑的服饰与服色的保护与研究。”著名秦俑专家袁仲一说。
真正让考古专家棘手的彩绘保护问题出现在清理二号坑的彩绘陶俑时。由于陶俑已埋在地下2000多年,受到各种自然侵害,有的颜色层下的生漆底层已经老化,失去了与俑体表面的粘附力,出土5-6分钟即翘卷脱落。
袁仲一说:“为解决这一难题,大家绞尽脑汁,商讨出清理和保护方案:先用喷雾器喷水使俑上的覆盖土松散,再用竹签、手术刀轻轻剔剥,用镊子夹小棉球清洗。清理一小片后,立即用针管将加固剂注入颜色层之间以防脱落。一个俑一般要经过八九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方可清理结束。”
负责此次发掘任务的执行领队许卫红证实了袁老的说法:“我们已具备了成功保存彩俑的技术。从13日的发掘情况看,彩绘漆木环和半身陶俑的大面积彩绘等遗迹、遗物的保存情况比预想的好。预计今后的发掘也会十分顺利,彩俑的出土将为期不远。”
秦俑归属之谜待解 根据已往的考古发掘资料,秦俑一号坑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方形坑,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估计埋有约6000个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
专家推测,一号坑内秦俑有前锋、有左右两翼,中间是战车与步兵相杂,其排列象征着宿卫秦始皇京城咸阳的矩形混编部队—-宿卫军,并与二、三号坑的秦俑分属左、中、右三军,属于军阵。
然而,这一说法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刘九生认为,以“军阵”陪葬违背中国人崇尚死后安宁的理念,“宿卫”京城也于史无证。秦俑实际上源于秦始皇动用的近臣侍卫--“郎系统”,秦俑是对这些侍卫及其真马真车和装备的复制。整个一号坑呈现的是秦始皇出行或举行盛典时的生活场景。
有的专家还把秦俑与秦始皇剥离开来。古建专家陈景元先生认为,秦俑是秦国宣太后的陪葬坑。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赵世超说,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与讨论已为秦俑研究积聚了力量。此次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再次聚焦人们的目光,或许,随着土木结构俑坑的“打开”,可以解开秦俑及其俑坑性质的归属之谜。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