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再揭露酒楼黑幕
■本报评论员
4年的时间可以让人忘记很多事情。
2005年6月,本报推出《无良酒楼黑幕大起底》专题,通过记者卧底调查披露广州饮食业触目惊心的黑幕,引发震动。
今天,我们重返现场,调查结果则令人难以乐观:弊端仍在油污之中浮沉,劣迹仍在脏乱中衍生。
我们无意制造震动,只是问题仍然无法回避:当个别人、个别企业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凌驾于公众健康之上时,我们、特别是负有监管天职的公权部门,究竟该如何作为?
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焦灼和奢望,我们勇敢而敬业的记者同事说,尽管不尽如人意,与四年前相比,现在饮食业的情况已经有了整体性甚至根本性的改观。
我们并不认为,这种改观就是媒体舆论监督的结果。擦亮“食在广州”招牌,需要的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公权部门持久不懈监管;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饮食企业的口碑,不是某个人、某个报道就能抹杀和磨灭的。
因此,我们不敢、也不想居功。作为秉承价值中立的媒体,及时报道并揭露黑幕,是公众对媒体的要求,也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题中之义。
非常抱歉,报道或许会造成不安,至少那些“无良酒楼”会坐如针毡。但是,为追求利润就置公众健康于不顾,您睡得着吗?
毫无疑问,媒体的监督必将形成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以及行业良性竞争的压力和动力。
这并非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有事实为证:在2005年被本报曝光的酒楼中,东江海鲜现在全国至少拥有24家中高档酒楼;金华安大酒楼经营也不断拓展,其属下分店员村金华安大酒楼新近也被评为“国家特级酒楼(五钻)”。对酒楼黑幕冠以“无良”称谓,这并不表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想提醒有黑幕者直面事实并焕发反思的勇气。
我们深知,对企业进行道德指责难以完整解释饮食业的肮脏和阴暗。食品卫生安全的背后是一个生态链。它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法律的规定、道德意识、公权力的监管、消费者的不知情等复杂博弈的产物。
饮食企业以次充好、消毒设备形同虚设、卫生管理水平低下,甚至是属下员工权益难有保障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视为中国社会在改革背景下演进的真实写照。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但是,一纸法规无法回答所有问题。
现实并非无法改变。我们希望通过报道,让公众特别是监管部门意识到,对于饮食业的管理和规范,应该再次提到日程上来——甚至从此不有任何的懈怠。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