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能耗“体检”竟遭冷遇
——沪上1000多幢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意识需加强
董纯蕾
本报记者 董纯蕾
给公共建筑“请”个“能耗管家”,管管一年四季的“能源账”,从今往后养成高效、简约的能源使用习惯,可算是当下最时尚的建筑“保养”方式。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少有“自告奋勇”安装能耗监测平台的“主动派”。而在这两年开展的全市公共建筑能耗审计也不时碰到配合度不高的业主——免费的能耗“体检”竟也遭到“冷遇”。
看看谁是能耗大户
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的本市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去年已在中心城区的20余幢大型公共建筑中展开首批试点,商场、商务写字楼、政府办公楼、医院等典型建筑物已装上了能耗监测平台,对各种能源消耗情况分项计量。这一由市建交委立项的大型建筑节能计划,获得了市科委的多项配套课题支持,已建成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所谓能耗监测平台,好比专门调查能源消耗情况的“侦探”,其作用是调查清楚建筑各部分(如空调,照明,电梯,锅炉房及餐饮、洗衣等特殊功能用电等)的实际用能。这样一来,谁才是耗能大户,便一目了然,业主可对症下药。
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徐强介绍,这一计划打算扩大试点面积,预计到今年底,本市每区都将拥有1~2栋安装了能耗监测平台的大型公共建筑。目前,上海有1000多幢建筑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将在其中逐步推广使用。未来,新建大型公共建筑的技术标准中将包含:必须安装能耗监测平台。明年世博会则将在大型永久建筑的建设工程中加入能耗监测平台。同时,整个世博园区将实施能耗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看看谁的钱用对了
公共建筑最大的能耗“通病”往往存在于空调系统,其次是照明和锅炉。至于改进方法,大部分建筑首先想到的是更新设备。但其实,仅仅花钱买设备是不够的。
徐强坦言,在以往的节能改造工程中,不乏换了节能型设备却收效甚微的例子。问题出在管理上:可能是新的设备和建筑系统不匹配,也可能是运行参数设置不合理。初步的能耗审计和调研显示,仅系统管理的改进,就可为建筑平均节能3%~5%。现在大部分建筑的系统能耗管理水平不高,但很少有业主为此抱怨。
徐强说,欲为建筑设计合理的节能改造方案,先要“摸底”——即确定整幢楼的能源设备运营是否健康,分析节能空间在哪里。下一步才能给出“诊断报告”:判定该建筑的能耗处于同行业的什么水平,继而实施宜行的节能改造。节能改造也不用强求一次到位。比如,老建筑可分期改造,门窗密封性、墙体保温性等大兴土木的改造可结合建筑外观整修进行。总之,节能潜力最大处,宜最先改造。完成后再出一份“诊断报告”,看看前期节能改造的效果如何,避免全盘改造的投资风险。
看看谁节能意识强
徐强指出,“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的进一步推广,还需提高知晓度,需要更多单位的主动加盟。参与试点的首批建筑,大部分由各区和各行业推荐,自己找上门来的只占少数。相比之下,外企办公楼的节能意识更强。
市建科院还承担了另一项关于建筑节能的科研项目——全市建筑能耗“普查”,调查结果一方面可为今后制定建筑用能定额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为业主指出建筑的节能空间和潜力。在这两年的能耗“普查”中,碰到了不少配合度不高的业主。目前已完成的五六百幢建筑中,不配合的超过100家。
不收费的能耗调查,相当于提供免费的咨询报告。业主需提供三年的公用事业费账单、建筑图纸、设备管理资料等,帮助调查方了解系统管理情况、人员制度和设备维护情况等,并接受现场测试核查。不情愿接受能耗调查者,有的是怕麻烦,更多的是担心“自曝家丑”。看来,节能这件事,上海的大部分公共建筑已经有了概念,但愿意付诸实际行动的却还不多。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