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危机下半场 中国寻找增长新“发动机”
熊剑锋
上半年,中国经济完成了筑底,但挑战并未结束。
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而如何从底部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将成为危机下半场的主要议题。
一个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是: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而中国经济必须寻找新的发动机来驱动经济增长,而决策层将以何种方式引导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快车道”?在6月19日开始的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解读。
原有模式不可持续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兆木认为,中国此前以外贸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世界和中国失衡的基础上,而投资和外贸高增长的条件不仅在危机中已经改变,而且在危机后也不可能恢复。
林兆木分析说,经济前几年投资过度扩张,我国不少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加上去年以来实施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不少领域的投资在未来几年接近饱和或已经饱和,不可能像前些年有那么多的投资热点,也不可能像前些年保持那样高的投资增长率和投资率。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卓元也认为,内需外需、投资消费的双失衡结构已经不可持续。
1998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是18%,但是到了2007年,已经上升到占36%,货币和服务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比例太高。如果外需一萎缩,影响就很大。
投资占GDP的比重太高,而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占的比重太低,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六五”和“七五”占50%以上,到了2008年占到35.3%,只有一般国家60%~70%左右水平的一半。
张卓元认为,按照现在的势头发展下去,今年投资和消费的结构不但不能改善,还要进一步恶化,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还会进一步降低。
寻找新增长点:
消费还是创新?
经济企稳之后,什么将成为新一轮周期的经济增长点呢?
学者认为,走出危机的关键并非是政府的救市措施,而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认为,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月度动态角度看危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急速下滑阶段,从去年7月到今年一季度。第二阶段为企稳回升阶段,从今年二季度到今年年底。第三阶段为全面回升阶段,从2010年开始。
刘树成认为,在进入第二个阶段之后,关注的重心应该是如何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当前需要关注的主要是创新和消费。
刘树成认为,每次重大危机都会推动重大的科技进步,或者说重大的科技进步也会推动着经济从危机中走出来,进入回升,包括新产品、新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打破垄断以及新的组织形式。
消费成为公认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如何真正有效地刺激消费却仍然没有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
张卓元透露,在4万亿投资方案出台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呼吁应把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为消费,把投资主要投向民生工程,实行更加积极的刺激消费政策。
林兆木认为,关键在于调整国民收入结构,一个是国家和居民的收入结构,第二个方面需要调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结构。
推进改革、打破垄断,放开限制也成为被提及的一个方面。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认为,政府刺激经济短期内能够见到效果,但是长期来看还是要提高市场经济的弹性,减少政府的干预,在劳动力市场、行业管制、资源能源价格等方面推进改革。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