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6-22 03:39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理论,是为中国老百姓谋发展、谋利益、谋幸福的理论,其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植根于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实践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融入亿万百姓心中,进而转化为他们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丰富实践,才能放射出灿烂的真理光芒,促使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党的十七大之所以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用意即在于此。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植根于百姓心中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将自己的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坚决地同那些孤芳自赏、形而上学的书斋式理论划清了界限。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要指导实践,必须被实践主体即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掌握,使理论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武器”和“物质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当然也需要亿万百姓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意识和思想方法,以使他们在实践中自觉地认真遵循和应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度,主要取决于亿万百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程度和实践力度。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同时,理论体系又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由实践赋予其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要指导实践,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其鲜活的生命力来源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智慧和创造。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新鲜经验,就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实践探索。改革开放30余年来,正是由于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作为理论创新的动力,以人民群众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理论创新的标准,以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理论创新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才有了坚实丰厚的基础和奔腾涌流的源泉。要确保人民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营养,必须将这个理论体系融入亿万百姓心中。只有让亿万百姓把握了这个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他们在实践中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地进行探索和创造。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突出地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这个价值诉求同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一致性,同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一致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应该、而且完全能够融入亿万百姓心中。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已经为这个理论体系融入百姓心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牢牢植根于亿万百姓心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永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需要科学的方法 就总体而言,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融入亿万百姓心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是,毋庸讳言,还有一些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同缺憾。其主要表现,一是“不关心”,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要求,和普通百姓关系不大;二是“没兴趣”,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讲的都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距离比较远;三是“没信心”,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经”难免要碰上“歪嘴和尚”,支配现实生活的往往是另外的东西;四是“不会用”,许多人也懂得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但究竟应该怎样学、怎样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不甚了了。这种状况,致使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观念乘虚而入,造成了一些百姓思想上的困惑,影响了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对百姓进行的这方面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有缺憾。这些年来,在对群众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中,学风不端正的情况严重存在。比如,形式呆板、内容贫乏、语言枯燥等“党八股”现象就比较突出。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老百姓的务实精神、效益观念、竞争意识显著增强,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也有了可趁之隙,致使一些百姓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眼前的实际利益,而对理论学习缺乏热情,社会主义信念和信心有所淡化。这些情况,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教育的客观效果。此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对的广大群众,是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兴趣个性等方面有着多种差异性的庞大群体。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进步,他们在价值诉求、思想活动等方面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较之过去急遽增强了。这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宣传教育,无疑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努力改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 以理论通俗化增强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既完整准确、科学严谨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阐释和宣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普通百姓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大众话语”。列宁认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话说得非常深刻。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的部门和工作者,应该在理论通俗化方面下大功夫、苦功夫,这是一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在战争年代,毛泽东所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打土豪,分田地”等通俗话语,揭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激发了亿万农民跟着共产党搞革命的极大热情;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所说的“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大白话,实话实说,不拐弯,不打折,群众一听就点头。这对我们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通俗化宣传教育工作,是极为珍贵的范例和楷模,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卓著成就增进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能听到不少人对社会上诸种负面现象的抱怨和谴责,如腐败、贫富悬殊、道德失范等等。这些现象确实存在,确实需要采取果断措施标本兼治。但是,只关注社会的消极阴暗面也是一种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必须予以克服和纠正。就总体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是积极健康、蒸蒸日上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举世公认。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和引领。老百姓最注重实际,最尊重事实。只要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现实,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他们必定会由衷地认同这个理论体系。
以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融入百姓心中,内化为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信念追求,仅靠一般性的宣传教育是不够的,更不能搞行政强制。一种思想理论对百姓是否具有吸引力,主要决定于百姓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决定于这种思想理论对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和利益追求能否发挥引导作用。人的行为都和他的利益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之奋斗。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质上就是让中国人民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之奋斗的科学理论。因此,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百姓心中,必须让百姓认识到这个理论体系与他们的生活、工作和生产密切相关,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解决他们的思想和实际问题。
以典型示范引导百姓积极、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群众的榜样,以典型示范引导群众比单纯地讲道理更有说服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社会的中坚和骨干,他们的实际言行对普通百姓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因此,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实践者,给百姓做出表率。群众中学习、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例,示范和引领作用更不可低估,有关部门要及时发现、总结并大力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积极推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有益经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灿烂光辉必定会更亲密、更深入地融入亿万百姓的心中。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理论研究中心(执笔:李少斐 吴敏)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