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航天商业的中国蓝图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壮大与否,直接决定着中国航天商业化运营的成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前名
“在新的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地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及航天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应对太空经济时代的挑战,是集团公司承担起富国强军使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有统计显示,航天科技1美元的投入将换来7~12美元的回报。航天科技故被称为“技术金矿”,对技术的拉动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非常巨大。以美国为例,1961年“阿波罗”计划开始实施,到1972年结束时,“阿波罗”耗费美国人240亿美元。但谁都没有想到,240亿美元的“阿波罗”计划培育出了今天高达几千亿美元的民用市场。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在2008年,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两大主营业务的收入已经占航天科技集团营业额半壁江山。而要进一步拉动这两部分业务,完成航天科技集团“2500亿”的目标,则需要充分将“航天科技”的“技术金矿”的力量挖掘并发挥出来
马兴瑞介绍说,为此,在航天科技集团的规划中,将“发展四大主业、建设六个子体系、建设壮大八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建设壮大一批专业公司和上市公司,集中建设八个航天产业基地”视为到2015年的发展蓝图。
专业化经营助推航天服务业
4月15日,我国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世界上第三个投入实际服务的同类系统。2004年4月全面对民用客户开放,在军民两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迄今为用户提供定位服务超过亿次,通信服务超过千万条,在军事应用、森林防火、水利防汛、交通运输、安全保卫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我们发射一颗卫星,价值不仅仅是卫星研制、发射服务所带来的,还有运营服务和地面维护服务,这一链条带来的价值不可小视。”围绕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金融服务、国际化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等领域,推动航天服务业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成为中国航天商业化运营的主要内容。
马兴瑞由此介绍道,集团公司将大力发展航天服务业。以中国卫通、长城公司、航天科技财务公司、航天科技投资控股公司、神舟软件公司、航天置业公司等公司为主体,集团公司将通过内部资源重组、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建设8~10家航天服务业的专业公司。
例如,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卫星资源一直是非常分散,一个公司可能只有一颗卫星。为了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将卫星资源进行整合,不仅是市场的需要,更是国家安全的需要。2006年,鑫诺卫星与中国卫通的卫星资源整合到一起,使直播星公司拥有5颗卫星,成为中国境内唯一一家经营卫星资源的卫星运营商。
整合之后,中国直播星公司在汶川地震、奥运支持、神舟七号直播等国内大事上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马兴瑞看来,如果没有这次具有远见的资源整合,国内的卫星资源是否能支持这些大事还是很难说的。
2009年4月10日,中国卫通整体并入航天科技集团,重组后的中国卫通成为航天科技集团从事卫星运营服务的核心子公司。这意味着中国航天将打造“天地一体化”的卫星运营产业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芮晓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卫通重组并入集团后,集团公司将传统意义上的“研制卫星”业务延伸到了“卫星运营”,极大地延伸了宇航系统的产业链。未来集团将以卫通为平台,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卫星运营和卫星应用业务与卫通进行重组整合,将双方原来分散的业务、资产集中管理和统一运营,进一步开展技术、资本、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与创新,实现规模经营。到2015年,卫通拟实现卫星运营服务总收入过百亿元。
八大基地聚集产业集群
《瞭望》新闻周刊采访得知,航天科技集团目前已在积极推进,在航天北京、航天上海、航天西安、航天成都四大基地的基础上,新增航天天津、航天内蒙古、航天香港(深圳)、航天海南四大基地,在全国建设八大产业基地,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资源集约的航天产业基地群,满足军民融合发展的要求,综合提升四大主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力。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要围绕产业基地建设,以产业化项目为牵引,开展结构调整和资源调整,形成产业集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吴艳华描述说。
航天上海要围绕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复合材料、机电设备制造等产业;航天西安要围绕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以航天装备制造、航天电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航天天津要在天津滨海新区和新技术园区建设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和航天器制造基地的同时,重点发展以气动脱硫为代表的环保产业、以无人机为代表的军民两用产业;航天内蒙古要重点发展多晶硅、空间生物等产业;航天香港(深圳)要结合深圳航天国际中心建设,重点开展微小卫星、电子、机电产品等研发生产;航天海南要结合海南航天发射场配套区建设,重点发展航天配套、科技会展、科普教育等产业。
按照他的预想,八大基地将充分利用各自已有的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在全国迅速形成“拳头效应”,并带来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在全国的蓬勃发展。
六大“龙头”孵化产业化项目
“集团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信息技术产品、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特种车辆及零部件制造、空间生物产品等六大领域业务或产品。”吴艳华告诉本刊记者,围绕六大领域,集团公司将加快产品或产业结构调整。
下一步将重点发展应急通信卫星地面产品、北斗导航终端产品、集成电路、碳纤维、风能、多晶硅及太阳光伏产品、煤化工、大型高效长输管线输油泵、液压支架、气动脱硫、辅酶Q10产品等产业化项目。在能源、特种技术应用领域形成收入上百亿元的大项目。未来集团公司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投资将主要集中在产业化项目上。
目前,多项重大产业化项目已开工建设。例如,煤气化项目。2008年10月,河南濮阳,印记着“中国创造”的“航天第一炉”——国内首套HT-L粉煤加压气化炉一次投料成功,被形象地比喻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领域放飞的‘神七’”。同年11月4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式上,研制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再次与永煤集团签下价值30亿元人民币的30万吨甲醇项目,成为中国航天技术民用的典范。
与壳牌炉相比,中国航天炉能使同等企业规模投资节省1/3,建设时间缩短1/3,工艺流程操作更为简便,基本实现原料煤本地化。据专家介绍,应用航天煤气化技术,建设年处理煤25万吨工业装置一次性投资比壳牌少3亿元,比德士古少5440万元,而运行维修费用比壳牌每年少2500万元,比德士古每年少500万元。
类似的还包括碳纤维、辅酶Q10产品、大型高效长输管线输油泵、液压支架、高纯多晶硅、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气动脱硫等项目。其中,到2010年液压支架项目年收益可达40亿元,承担多晶硅项目的神舟硅业未来承担着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的重任。
“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2007年底,在欧洲召开的卫星发射服务业峰会上,国际卫星运营商纷纷抱怨,“阿丽亚娜火箭涨到一亿多欧元了,美国的运载火箭要一亿多美元但还不能按时发射……我们承受不了,为什么不能用中国的长征火箭?”出席这次会议的原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总裁王海波,从这里感受到了中国航天走向全球市场的希望和机遇。
由于发射失利和受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直到2005年4月,长征火箭才重新返回国际商业发射市场,2005年4月12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将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制造的“亚太六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也因此,国际上众多卫星运营商认同高性价比的“长征”运载火箭。
特别是,随着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发展,中国航天的实力更是得到了国际宇航界的充分认可。“长征”火箭以连续67次成功纪录的保持,证明了自身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的价值。
“目前,集团公司还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初期,我们要利用现在已经打开的国际市场,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把中国航天的品牌在国际上进一步树立起来。”航天科技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今后,集团公司将围绕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卫星、火箭等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树立“以质取胜”的市场价值观念,争取稳定地占据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2008年10月15日,在胡锦涛总书记和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的见证下,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巴基斯坦空间和外大气层研究委员会在北京签署了巴基斯坦Paksat-1R通信卫星项目合同,而该卫星也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巴基斯坦Paksat-1R通信卫星是继“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和委内瑞拉卫星之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国际用户签署的第三个整星出口合同,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次向亚洲用户提供卫星研制、发射及在轨交付一揽子服务。这种“交钥匙”服务模式在国际商业卫星市场上颇具吸引力。
“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不是由于某些国家的恶意限制,我们的火箭还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该负责人最后说,下一步“如何充分利用火箭的优势来促进国际市场的开拓,把更多的宇航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值得我们继续开拓。”□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