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柱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解放思想谋跨越,科学发展促和谐”活动主题,科学规划,周密部署,整合资源,加大步伐,全力打造文化教育新优势。
夯实优势基础,传承民间文化 天柱县已于2005年获贵州省先进文化县称号。
为巩固省级先进文化县成果,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建设文明和谐新天柱,积极争创国家级先进文化县,成立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加大重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已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个,建设村级文化室326个,已实施“农家书屋”25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20个。并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
天柱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侗家人人会唱歌”,侗族民歌源远流长。无论逢年过节、喜订丰收、婚丧嫁娶、宗教礼仪,都要以唱歌来庆祝。侗族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北部地区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伴嫁歌等。玩山、赶歌场是侗族青年男女主要娱乐和建立婚姻家庭的主要途径。竹林的阿婆坳、坌处的平芒、三门塘至今仍保持赶歌场的传统。其景况热闹非凡,真如是“歌的海洋”。为保护和传承北侗民歌,该县出版了《天柱乡土音乐教材》中、小学版,《北侗民歌》1—6集。并常年举办民族文化节日活动,成立了注溪乡少儿侗歌班、坌处镇三门塘妇女侗歌队、高酿镇凸洞民歌队等。天柱家祠文化极其深厚,建筑典型、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充满神奇色彩的清水江下游家祠群,已成为天柱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和魅力独特的风景线。全县家祠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7座。2009年,成立了北侗文化研究中心,吸纳国内外学术研究者对该县及周边地区文献、文化、旅游等进行开发研究。积极普查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收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项目40个,拍摄收集图片1000余张、视频40多个,录制民歌200余首,传承人56个,收集相关实物23件。上报的项目已获州级保护名录15个,省级保护名录6个。
秉承重教传统,发展基础教育 天柱素有重教兴学的传统,有贵州省文化教育县之盛誉。曾培育了著名的少数民族无产阶级革命家、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龙大道,红军老战士、贵州省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贤昭,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家杨绍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念一,中国著名少数民族文学家、民俗学家、人类学权威专家潘年英,北京大学教授、留美博士肖以金等。
多年来,该县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主体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学校224所,在校生59083人。其中,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7839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所,在校生1499人;普通初中18所,九年制学校7所,在校生17581人;小学177所,在校生28957人;幼儿园15所,在园幼儿3207人。全县共有专任教师3365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464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59人,初中专任教师1087人,小学专任教师1731人,县示范幼儿园专任教师24人。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学前教育,在办好县示范幼儿园的基础上,鼓励民间投资幼儿教育,加快乡镇中心幼儿教育基地建设,力争每个乡镇建立一所幼儿教育基地。大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学校学生生活设施建设,目前,该县建设了34所校园优美、设施先进的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加大高中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启动“普高”工作,努力实现天柱民中升位上档,天柱二中进入省级示范高中行列。建立职业教育投入长效机制,多渠道吸纳民间资本,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并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拓宽就业渠道。
大力配置教育教学设备。该县结合实际,完成了对全县中小学教学仪器、图书的统计、核实,完成了全县107所中小学体育器材的征订、全县中小学实验器材及图书的政府招标采购,共投入资金6808157.86元(其中,体育器材537387元;中小学教学仪器1224087.16元;中小学图书5046683.70元)。相关图书及教学仪器已全部发放到各校。中小学教学仪器、图书已达“国检”要求。与此同时,编印了《天柱县中小学实验教学、仪器、图书及电化教学工作资料汇编》,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此外,对全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进行了全面维护,保证远程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同时,抓好教师学历提升工作。目前全县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5.7%,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4.4%,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6%,新招聘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并积极探索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奖惩激励机制。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依托山水城郭,构筑旅游文化 着力打造好“一座苑”、“一座山”、“一座城”、“一条江”。
“一座苑”指城郊“三星岩文化苑”,规划面积200亩,分为儒家、佛教与北侗民族文化共3个区。加快建设步伐,力争五年时间基本建成。用碑石、雕塑、图片、声像等形式展示文化建设成就和民族文化资源,使文化苑真正成为服务当今、教化后人的基地。
“一座山”就是金凤山,它山势雄奇峻秀,长年香火缭绕,充分挖掘佛教文化底蕴,加快以道路交通、生态、水电、楼台亭阁为重点的金凤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佛教文化建设,突出“佛教圣山、清凉世界、秀美山川”三大主题,办好金凤山佛教文化旅游节、金凤山佛教文化发展论坛等活动,做靓“中国佛教旅游名山”和山地休闲、度假、观光、健身的旅游胜地两张“名片”。
“一座城”就是“黄金城”。进一步延伸黄金产业链,打造黄金文化品牌,把黄金产业与民族文化内涵和旅游有机结合,多方筹资,集中建设一个黄金大市场、一家黄金大酒店、一座黄金博物馆,黄金大市场统一规划为集黄金饰品加工、销售、餐饮、商贸、居住、旅游为一体的黄金商业区,直观展示黄金产品从选矿到出炉的生产全过程,成为贵州的黄金中心生产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贵州高原黄金城”。
“一条江”就是打造清水江文化旅游长廊。围绕清水江、沅江这同一水系,打好清水江牌,做好水文章,主动与黔东湘西各县市联手,大力推进“侗族文化旅游圈”建设,加强对古村落、古宗祠、古民居、古渡口、古歌场以及北侗民间礼俗、民间技艺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大力开发观光、休闲、度假、农家乐、民族文化等诸多项目,下力对文化资源进行宣传推介,对旅游景点加以打造和包装,把文物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把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成文化旅游产业。超前规划白市电站景区,打造富有特色的民族歌舞、服饰、饮食、工艺品等品牌,大力建设与景区相配套的餐饮、娱乐、购物、商住、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把清水江建成为黔东湘西水上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黄金走廊。同时,加快搞好鱼塘水库库区的生态建设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水面特色养殖,把鱼塘水库建成为黔东湘西最具吸引力的钓鱼休闲基地。
整体提高城市建设文化品位。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该县充分挖掘和整合北侗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清水江奇石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县城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靠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把广场、公园、街景、雕塑、喷泉等纳入设计与建设,依托鉴江河、朗江河,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山水景观精品,运用文化和艺术的手法,彰显城市建设的文化特色,建设一批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精品工程,展示天柱独特魅力。(杨晓萍谭昧)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