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军报特稿:以新视角审视核心军事能力建设

2009年06月25日09:0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解放军报
  核心军事能力“两大支点”

  党崇民刘从玲

  任何一种能力都需要支撑点。核心军事能力的支撑点是什么?首先是威慑力,即打赢信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战略威慑能力。兵圣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是战略威慑的理论萌芽,其实质是运用威慑手段屈服敌方,遏制战事。
人类数千年的战争史,已清晰地表明了威慑力是军事实力的彰显和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前提条件。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更加凸显了威慑力的时代价值,为威慑力注入了新的内涵。在国家层面上,显现为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在军事层面上,显示为太空、信息、常规、心理和核等领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整体军事能力。在当代世界军事强国角力竞争威慑力的今天,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必须把提高战略威慑能力作为拿手“法器”。

  其次是实战力,即打赢信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实际作战能力。军队为打赢而存在,不同时代、国家和军队,尽管对核心军事能力的认识各有侧重,但都把实战力作为赢得战争的根本。随着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强化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打造与时代同步的信息化实战力,已成为世界主要军事强国提升核心军事能力的聚焦点。信息化实战力包括战场感知力、战略投送力、指挥控制力、精确打击力、整体防护力和综合保障力等体系作战能力。在快速推进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提升信息化实战力,已成为我军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基石。

  威慑力和实战力是构成核心军事能力的“两大支点”,两者共同构成了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它们相互作用,不可或缺。实战力是核心军事能力之本,威慑力建立在实战力的基础之上,没有实战力,就难以产生威慑效应和达成威慑目的。提高威慑力和实战力必须统筹兼顾,抓实战力坚持不懈,抓威慑力注重效果,确保我军核心军事能力整体跃升。

  第 1 2 3 4 5 6页

   以动态视角关注能力转型

  董学贞彭默馨

  军事能力是动态的,变动不居是其基本规律。认识这一规律,是推进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逻辑起点。

  核心技术决定核心军事能力。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战争形态,科学技术对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推动力往往不会均等,通常集中在某类核心技术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上,使得核心技术成为影响核心军事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冷兵器时代的冶炼技术,推动了近距离搏击能力的提高;热兵器时代的火药技术,使火力成为核心军事能力的主体;机械化时代的动力技术,使集机动力、火力于一体的突击力成为核心军事能力的关键支撑。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必将有力地推动着信息化作战能力的快速提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夯实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技术基础,应成为加强我军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

  新型战争实践,是牵引核心军事能力转型的不竭动力。战争实践不断牵引着核心军事能力的发展变化,新型战争实践往往对核心军事能力的发展起着质的引领作用。战争史表明,战争形态转变过程中,率先完成核心军事能力转型的军队,往往会在未来的战争中赢得主动、夺得先机。近期局部战争实践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推动下,作战方式正在经历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变化,正在引发世界范围内以核心军事能力为主体的军事转型。面对挑战,抓住机遇,适应战争形态转变,应成为推进我军核心军事能力转型的基本要求。

  战略指导思想转变是核心军事能力转型的风向标,对核心军事能力的发展起着规范作用,战略指导思想转变往往强制性地要求核心军事能力发生与其相适应的转变。成吉思汗构建的以骑兵为主体的机动作战能力,希特勒为其称霸推行的以装甲部队为核心的“闪击战”能力,冷战时期美、苏双方所建立的核打击能力等,都与其当时的战略指导思想一脉相承。进入信息化时代,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把打赢信息化战争作为战略指导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时移法变,势来必乘,适应我军新的使命要求,瞄准打赢,应成为加强我军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时代引擎。

  第 1 2 3 4 5 6页

   谨防跌入观念陷阱

  王运平杨飞龙

  防止“替代论”。随着国家安全威胁日趋多元化,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增多,军队的职能范围向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延伸。在这种背景下,军事能力建设出现两种认识偏差:一是强调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建设的主导性,认为和平时期只要把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搞好了,军队的全面建设也能够不断发展,弱化了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二是坚持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绝对性,认为核心军事能力可以囊括覆盖其他军事能力,忽视了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建设。应该看到,核心军事能力是为打赢战争而形成的能力,指向明确,不可替代。核心军事能力是基础,占有主导地位,其他军事能力是辅助和补充。只有始终不渝地瞄准核心军事能力搞建设,围绕打赢统筹兼顾其他能力建设,才能纲举目张,科学发展,整体跃升。

  防止“唯技术论”。信息化武器装备对于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加快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成为全军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信息技术“神化”、“全能化”的倾向,认为信息技术是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全部内容,舍此便无法搞训练、无法抓建设,从而导致了“等靠”思想和畏难情绪。众所周知,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发展信息技术只是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打造核心军事能力,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整体推进作战理论创新、武器装备研发、体制编制转型、联合训练开展、联合指挥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的建设。

  防止“速成论”。我军建设正处在向信息化过渡和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加快向信息化为主导的机械化转型,任务艰巨,时不我待。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明知不能转而强转之的盲目冲动、急躁求快的现象,认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可直接向信息化建设“跃进”。毋庸置疑,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具有阶段性特点,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必须遵循规律,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重点与全局、需要与现实、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循序渐进地向着目标踏实推进。

  第 1 2 3 4 5 6页

   牢牢把握能力建设主线

  战玉

  以作战理论创新为先导。信息化战争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战争形态的划时代变革,军事强国无不高度重视研究创新适应信息化战争的作战理论,深知理论滞后带来的高风险。因此,从适应联合作战出发,大力创新作战理论,是核心军事能力提高的首要问题,包括在作战思想、作战形式、作战样式、力量运用等关键内容上寻求突破与创新,构建以联合作战理论为核心的新型作战理论体系。

  以武器装备发展为基础。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增加人员规模和一般技术武器装备数量来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必须将高端武器装备发展作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坚持需求牵引、信息主导、技术推动、重点突破的原则,把“敌无我有、敌有我精、敌精我尖”的预警探测、作战平台、武器系统、信息系统、信息化弹药等作为信息化武器装备研发的着力点,构建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打造支撑核心军事能力的“撒手锏”。

  以体制编制转型为重点。推进体制编制转型,建立科学高效的军队体制编制,是提高威慑力和实战力的重要环节,是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主线。体制编制转型应着眼我国国情、军情实际,与联合作战要求相适应,与多样化军事任务相适应,与信息化武器装备相适应,与信息化指挥体制相适应,建立信息快速流动、精干高效、高度一体、整体作战效能极高,能够为核心军事能力发挥起支撑作用的新型体制编制。从顶层设计入手,重点解决机关臃肿、行政作战职能交织、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发展滞后、军种领导管理体制不健全、联合保障体制不畅等“瓶颈”问题,要敢于动真格,防止乱折腾。

  以联合训练深化为抓手。有了先进理论、信息化武器装备和科学合理的体制编制,没有有效的训练方式,核心军事能力的贴近度就难以得到增强。联合训练是形成核心军事能力的最佳途径。开展联合训练,要打破军兵种界限,以使命任务为牵引,以跨区基地训练为载体,战役战术训练相融合,从联合基础训练入手,先下后上,由简至繁,整体提高。重点解决互相推诿掣肘、重形式轻内容、联不好通不畅等难题,扎扎实实抓好联合训练。

  第 1 2 3 4 5 6页

   2009-6-25 9:06:38#@#$#

  着力解决瓶颈制约这个关键

  崔亚峰

  瓶颈之一:人的信息素质与信息化武器装备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人的素质始终是影响武器装备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是构成作战能力的基本要素,人的信息素质对驾驭信息化武器装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军官兵的信息素质与信息化武器装备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信息知识需要加速强化,操作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技能需要快速提高,运用指挥信息系统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显然,着力解决人的信息素质与信息化武器装备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是有效提高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突破口”。

  瓶颈之二:体制编制现状与信息化作战力量体系需求的适配度不相适应。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建立中国特色的体制编制,是胡主席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改革创新体制编制,对我军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力量体系的需求具有根本性意义。随着战争形态的转变,一些体制编制上制约核心军事能力提高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军队建设发展和作战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深化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是建立适应信息化作战力量体系需求的着力点。

  瓶颈之三:军事训练的内容形式与联合作战能力生成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积极推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联合训练转变,既是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由之路,又是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增强训练内容体系与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贴近度,强化军事训练与军事斗争准备的针对性,加大战斗力生成转变的科技含量,优化联合训练的资源配置,成为提高核心军事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123456页

   实现两种能力的科学对接

  吴清丽

  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是当前能力建设的热点,在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与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争资源、抢时间的矛盾。如何统筹考虑军事能力建设的全局,区分主次与轻重缓急,实现军事能力的整体提升,是当务之急。

  科学推进以遂行作战任务为基础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建设。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建设要在固化核心军事能力的基础上,采取适当地增强多样性和可拓展性的方式展开。快速发展对提升打赢战争与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都具有关键作用的装备,完善“两者兼顾”的武器装备体系,重点发展远程投送、侦察通信、指挥控制等空白或短板项目,合理配备一定数量的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专业装备与器材。调整优化力量结构,发展作战急需又满足非战争军事行动急用的部(分)队,加大作战短缺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力量比重;在高质量完成作战训练任务的前提下,指定一定数量的专业部(分)队作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力量。满足打赢战争要求的同时,人员必须具备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知识素质能力。

  健全完善以作战指挥机制为依托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机制。健全完善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机制,要坚决反对“另起炉灶、另搭台”,充分发挥作战指挥机制的作用,在互通上做文章,在联合上下功夫,在法规上求规范。在作战指挥体制不作大的调整下,编组精干的指挥机构,采取“谁主战谁指挥,谁靠近谁指挥,谁专长谁指挥”的方式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建立及时顺畅的情报预警机制、灵活实用的预案启动机制、军地一体的应急管理机制、军民融合的保障机制、科学配套的法规体系以及中外合作的协调机制等,形成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运行方式。

  努力探索以联合作战训练为支撑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模式。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训练,要充分利用联合作战的训练效果,突出特点、突出专业、突出应急、突出联合。加快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研究,完善配套条令条例、教材和训练大纲,使训练有依据,落实有“抓手”。采取“内融”式,将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的专业、课目和内容最大限度地融入到联合作战训练中,以联合作战训练带动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突出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以相关专业训练为主体,利用联合作战训练的间隙,合理安排,同步展开。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突发性”特点,展开应急训练。着眼协调的复杂性,突出军地联训、中外联演,在“外联”协作上训出成效。

  第 1 2 3 4 5 6页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