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香港立法会之“爆粗口”

2009年06月26日09:0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法制日报
  香港市民或许已经不记得2009/10年财政预算案的内容了,但大概会记得一位议员突然走到财政司司长曾俊华面前大骂,并将桌上水杯、文件架扫落在地,撕去预算案中一页的场景;即使忘记了审议的法案、质询的内容,也不会忘记议员们在议事厅屡爆“粗口”,挑战立法会议事秩序。


  “粗口”风波在香港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但仍时有发生,成为立法会的一个不和谐音。对此,有人怒不可遏,有人不置可否,有人姑息纵容。主流声音认为,立法会是议员代表市民辩论法案、审核预算和质询官员的地方,目的是实现良善之治,绝不能沦落为市井之徒骂街的场所。

  “树立什么榜样给下一代”

  “粗口”事件后,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民意调查都显示,市民对立法会满意率,比3个月前大跌了5个百分点;而卷入“粗口门”中的几位议员,民望更是大跌。

  香港是中西文化汇聚之地,虽受英伦文化影响,但也是十分传统的华人社会。因此,以儒家“君子动口不动手”、“以理(礼)服人”的标准来评价,议员在议事厅中屡爆粗口,举止粗鲁,已经挑战了市民的道德底线。

  在民主社会中,议会是利益博弈与各方平衡的重要场所,通过理性辩论、巧妙说服和适时妥协,在法治平台上定规立矩,避免社会动荡和街头抗争。因此,议会本身就该建立在理性文明基础上,如果议员个个争相以激进的举止和谩骂作为吸引眼球、争取选票的不二法门,而真正用心议政、关注民生的人士沦为配角,议会只会变成喧闹的“大笪地”和政治的“作秀场”。同时,议会也是民主启蒙、法治普及和理性标杆、文明示范的场所,议员既是民意的代表,也是民众的榜样;议员的一举一动,不仅关乎立法质量和监督效果,更会通过媒体向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传递何为民主、何为法治、何为理性、何为文明的讯息。正因如此,特首才会把“粗口”提升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向立法会提出:“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问题的核心就是我们建设一个怎样的社会;我们要树立什么榜样给我们下一代;我们怎样维护我们的基本道德价值。”

  “粗口”与“作秀”

  理性文明的议会文化只是理想状态,事实上,由于选举政治要靠选票支撑,也是表演型政治,种种“搏出位”、“拼选票”的非理性举止、不文明言行,也层出不穷。因此,接二连三的粗口秀,并非一时失口或无心为之,而是迎合部分选民的政治作秀。

  香港立法会的直选议员通过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候选人在每个选区只需得到大约10%选票即可能当选;这一制度设计的本意旨在包容多元声音,便于一些较为“小众”的政治团体也有跻身议事厅的机会。但由于当选并不用争取选区绝大多数选民的认同,即使政纲非主流,问政风格偏激,只要稳住其中8%至10%选民的支持,也有可能当选。因此,某些议员虽然明知“爆粗口”不受大多数市民的认可,也可能遭到竞争对手甚至其他“盟友”的批评,但还是会不断靠“出位”举动来吸引崇尚叛逆,热衷批判,喜欢直接抗争的激进支持者,稳住最低要求的选票数量。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虽可以钻制度空子,以迎合“小众”来博取议会席位,但在香港社会中,其选民基础只是少数。香港自由宽松的社会氛围和理性文明的市民群体,决定了少数人极端的利益诉求和言行举止,不会得到广泛的认可。香港虽历经了金融危机以及某些西方论者一次又一次唱衰,却仍旧保持着社会的平稳和动人的活力,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通畅的民意表达机制和以公屋、综援为基础的社保制度,确保了民众对未来的信心。因此个别议员极端的诉求和举动会被作为政治作秀和情绪宣泄来看待,偶尔虽有零星掌声,但却不会有太大的市场。

  如何让“粗口”在议事厅消失

  议员在议会发言时都享有言论自由和不受追究特权,这是打消议员后顾之忧的制度保障,但并不代表议员可以毫无限制地滥用甚至以“爆粗口”来进行人身攻击。公众期望议会是一个庄严而又受尊重的机构。挑衅性的举止与侮辱性的言词,只会引来仇怨与不理性的暴力相向,这种议会文化任其发展下去,一定会破坏议会的功能,并非民众之福。

  为了倡导理性议事、文明问政的氛围,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机关均订有规则或遵循惯例,禁止议员使用冒犯性、侮辱性和不适合在议会中使用的言词。回归后,香港立法会主席也曾就多起违反议事规则(包括拒绝撤回冒犯性及侮辱性言词、行为不检点、干扰会议秩序等)作出裁决。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目前,议事规则委员会根据历届立法会主席的裁决列出“冒犯性及侮辱性的言语”及“不适宜在议会使用的言词”清单,作为日后议会用语和主席裁决的参考,“橡皮图章”、“戆居”、“厚颜无耻”、“狗类”及近期的热点“仆街”等用语,都在禁止之列。

  对这份清单,大部分议员都没有异议;存在争议的是,是否授权立法会主席对违规议员采取暂停职务的惩戒措施。由于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这一动议没有在议事规则委员会获得通过。但有意思的是,卷入“粗口门”的这几位议员似乎也已感受到各界压力,发觉已经触及了社会底线,最近在发言时已经收敛不少。

  (作者系《华东法律评论》编辑,香港大学普通法硕士)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