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任棋院掌门后,华老仍将通过讲棋与棋迷同乐。图/CFP |
华以刚自评盯摊儿的
6月19日从中国棋院院长的位置退休后不久,60岁的华以刚接受了本报专访。记者来到熟悉的办公室,却发现原先那块院长牌子已经不见。华以刚说,那是应他的要求拆掉的,“不在其位了嘛”。谈到今后的生活,华老笑道:“我的第一要务是调养好身体。自己少受罪,家人少惦记,单位少开支,社会少负担。”
谈个人
以前盯摊以后讲棋
华以刚是个低调的人,他在接受采访时一直强调“陈、王、华不可相提并论”,指自己对中国围棋的贡献远不如两位师兄陈祖德和王汝南:“很多事情都是陈、王牵头做的,而我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华以刚说自己不管做什么,从来不敢懈怠,就连棋院装修也事必躬亲。“我是抓得非常细的。”华以刚边说边站起来走到窗边拉下窗帘,“你们可以看到,我这侧的窗帘
是很薄的,但对面那一侧的房间是用的双层,因为他们那侧阳光照射时间长,我们这侧时间相对短,可以节约。虽然这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只要是工作,就要认真去做,把这个摊儿盯好。”
虽然华以刚认为自己在围棋上的贡献不及陈祖德和王汝南,但他笑言自己也有惹人羡慕之处,比如讲棋。华以刚的讲棋风格备受推崇,他经常结合很多典故甚至笑料,即使不太懂棋的观众也能乐在其中。华以刚说
退休后还会坚持讲棋:“讲棋是对围棋切实的贡献,同时也是对围棋的宣传,而且我觉得我讲棋有点儿‘天生我才’的意思,不用好像不大合适,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层次来看也不合适啊。所以我只要讲得动就会坚持,这也是发挥余热。”
随着华以刚退休,以陈、王、华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棋手彻底退出了棋院领导班子。今后,中国围棋的领导者将从职业棋手变身为职业行政管理者。
谈日本
围棋历史必须尊重
说起中国围棋,华以刚坦言:“日本人是我们的老师,这是历史。有些人总是记不住历史,咱们不能忘记。我听陈丹淮(陈毅之子)讲,陈老总当年和周总理研究,中日民间交流应该弄三个东西,一个是围棋、一个是书道、一个是兰花,这是两国人民共同喜欢的。”
1984年,日本棋院牵头组织了中日围棋擂台赛,华以刚透露了其中的秘闻:“所有费用都由日本出,我们没什么经济负担。但我们也很担心,万一被人家撸到底,中国人脸往哪儿搁?后来大家统一了认识,我们本来就是以弱对强,不要怕输。结果出现了聂卫平的英雄表现,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1965年国家队组建时华以刚就是其中一员。忆及往昔,华老不禁感慨:“当时就是学习日本,但我们没钱买日本的棋书,没办法就到新华社体育部的报纸里找日本的棋谱,剪回来后把棋谱装订成册,大家传阅。”
为了学好棋,华以刚还自学了日语:“那时连砖头录音机都没有,真不容易。”华以刚形容自己的日语是游击队型:“考试不见得成绩好,但实用。我是完全自学,教科书和字典就是我的老师。我的特点就是敢张嘴,见到日本人就说,实战中磨练,不过估计也闹了不少笑话。”
谈韩国
超越曹李水到渠成
说到世界围棋的发展,华以刚认为必须提到韩国的曹李师徒。“1988年应氏杯曹薰铉战胜聂卫平,韩国举国震动。而曹薰铉的弟子李昌镐是为围棋而生的,他对棋的理解和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
常昊不久前击败李昌镐勇夺春兰杯,华以刚认为这是中国围棋的厚积薄发:“用一个现在流行的词叫‘拐点’,我认为2005年是个拐点。在那以后,我们不再弱于韩国,2006、2007和2008年,我们的成绩都在韩国之上。古力最近这几年拿了多少冠军啊,比李昌镐和李世石都多。” 本报记者 刘旭辉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京华网(www.jinghua.cn)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