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特稿第713期
冰点:天通苑成长记
本报记者 林天宏 实习生 周凯莉
对于任何一个贸然闯入的外来者,天通苑——这个坐落于北京北五环外的巨型社区,都像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谜题。
它被人称为“亚洲最大的社区”,有着30多万固定人口,以及几乎相同数量的流动人口。这个几乎等同于浙江绍兴市或者宁夏银川市区人口的庞大人群,却由一个镇政府来管理。
它曾是北京房价最为便宜的经济适用房社区之一,每平方米2650元,面向的人群是拥有北京户口的低收入者,但在小区里,宝马、奥迪这样的高级轿车却随处可见。
这里的人们,时常能在超市或马路上看到一些电视上的熟脸儿,一些活跃在各大高校、文艺圈、媒体圈的社会名流,也是这里的居民,不过,他们的邻居中,却有着数量庞大的无照摊贩和黑车司机。
尽管从这儿驱车到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不到20公里,但直到一年多以前,居民们才能在新版的北京地图上,找到自己的社区。这儿只有一条通往北京城区的主干道,一个公立小学。公立大医院的数量,则是零。
从1999年开建至今,这座巨型社区就这样在北京的边缘,生长了整整10个年头。
这个庞然大物繁杂、混乱、无序,随着城市的扩张,它迅速膨胀,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公共设施和服务增加的速度。尽管这儿的社区物业公司,把建设“人间仙境”作为奋斗目标,可这儿的确曾被北京媒体评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社区”。
好在,这10年里,这儿的居民逐渐学会用各种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解决身边的问题。虽然许多人戏谑地将这个地处偏远的社区称为“天通镇”,但它的社区网站,却是这个城市最为活跃的民间意见汇集地之一。
网络维权第一场胜利
6月20日深夜,“家住天通苑”网站的工作人员依然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忙碌着。
这家由业主自发建立的社区网,从2000年创办开始,已经走过了将近10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网站经常有五六千人同时在线。对于挤出业余时间经营网站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是巨大的鼓励和承认。
“家住天通苑”创办的初衷和其他社区网并没有什么不同,最初无非是出于选房、买房阶段的业主与开发商、物业打交道的需要,此外,天通苑数量巨大的业主,也一直寻觅着一个平台,对房子的装修、交通状况等进行交流。
但一个叫“落汤鸡”的网友,最先意识到了网络聚集民意的巨大作用。
“落汤鸡”本名叫王瑞琦,是天通苑最早的一批居民。1999年,他便搬来了这里。不过,当他第一天搬进天通苑时,搬家公司司机临走前丢下的一句话“最好别喝这里的水”,让他“大半晌没反应过来”。
事实上,位于北京北五环外两公里的天通苑地区,从元末开始,就是北京的大垃圾场。
王瑞琦入住天通苑的前两年里,这儿的居民们使用的饮用水,都来自小区物业打的自备井,水是免费的,但水龙头里放出的水时常浑浊不堪。最夸张的一次,据说有居民炖一锅红烧排骨,因下楼办事忘了放酱油,但那锅汤水的颜色,却和放过酱油后没什么区别。
自备井就在王瑞琦家不远处,距离曾经的垃圾填埋场,只有短短的300米。尽管南边离这儿不远处的清河水质如墨,不时地发出阵阵恶臭,但几经交涉后,开发商仍坚持认为,这里的水质是达标的。
从此,王瑞琦开始踏上了维权之路。在一次为水质维权奔走被大雨淋成“落汤鸡”后,他意识到必须靠集体的努力才能成功。
于是,在“家住天通苑”论坛上,王瑞琦开始号召大家理性维权,募捐请卫生部食品监督所来检验水质。
20多个网友自发响应,大家100元、200元地捐钱,检测结果验证了人们的预感:氟化物含量超过国家标准70%,而长期饮用这样的水质,会诱发人体出现牙齿脆弱、生斑、骨骼和关节变形等氟骨病,甚至引发骨癌。
愤怒的天通苑居民们行动起来,寻找一切途径向媒体和政府反映情况。各种抗议电话和信件雪片般地涌进了各家媒体的热线和市长信箱,“这种有组织的大规模投诉”,很快就受到了“上头的重视”。
次年的北京两会上,一些政协委员提交了相关提案,在入住两年半之后,王瑞琦和他的邻居们终于喝上了自来水。
毫无疑问,这是天通苑的居民们利用网络维权的“第一场胜利”。
“这样的人情味,在如今的大城市里去哪里找”
在很多天通苑居民看来,“家住天通苑”不仅是维权的阵地,也起到了增进邻居感情的“润滑剂”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通苑业主们自发组织的“业主班车”。
这儿离北京城区太远了,仅仅在一年多以前,这儿的大多数居民上班,出了家门,还得花上一个多小时,倒公交车然后换乘地铁,在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厢里磕磕绊绊个把小时,才能到达上班地点。
天通苑通往北京城区的立汤路,是他们往返城市与住所的唯一一条主干道。这里是公认的瓶颈。每天清晨7点开始,公交车、轿车、面的、电动车、三轮车等各色大小车辆,在这条马路上排成长龙,堵得水泄不通,通常要到9点左右才能有所缓解。
堵车的时刻如此地频繁与漫长,以至于每个天通苑的居民都对那条停滞不动的车龙熟视无睹。一旦道路堵死,公交车的司机们就会一言不发地打开车门,乘客们从车厢里走下,麻木而步履匆匆地跟随着人流,步行半个小时,到达两公里外的地铁立水桥站——这个理论上开车只要10分钟就能到达的地方。如果他们选择继续在车上等待,那么花费的时间,就远远不是十分钟的事了。
于是,行走在政策边缘的“业主班车”应运而生。从2002年起,天通苑的许多业主自发组织起来,在“家住天通苑”论坛上发帖,凑钱租赁社会车辆,用于上下班。
刘勇波在天通苑社区网上名叫“8818945”。2004年年初,他和邻居“逍遥”(也是网名)实在苦于每天上下班在天通苑与CBD之间的奔波,于是决定召集在CBD上班的邻居,一起长期包租一辆车,接送大伙儿上下班。
社区网上帖子一发,应者云集,班车从此一跑就是3年半。当时,天通苑这样的民间自发班车跑东线的已经有4条,于是刘勇波们的这条被命名为“东5线”。由于东5线贯通天通苑、北苑、东三环、CBD,后来逐渐成为天通苑民间自发班车中最著名的线路。
在东5线成立之初,刘勇波和“逍遥”为其立下的规矩是:每月包车所需的6000元,扣除散客的交费(一天往返20元)后,由包月的常客均摊;常客们轮流当“班车长”,义务承担召集乘客、管理、收钱算账等工作。
这也逐渐成为天通苑业主班车的主要运行模式。
每月底,值班的班车长会把财务明细表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常客,并把当月结余交给下月的班车长。如果当月有结余,就在月底买了冰激凌或肉夹馍,在班车上与大伙儿分享。结余下来的钱,大家会用来小聚一次。
不过,几年前的一次意外,给“业主班车”敲响了警钟。2004年冬,一辆班车在北京刚开通不久的五环路上,发生冰雪路面侧滑,差点从10米高的立交桥上掉下去,让经历事件的很多人心有余悸。
班车的组织者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那个时候,小区物业开始派专人进驻论坛解决问题,一些班车的组织者曾经和物业接触,希望能把班车移交给物业来管理。
但物业的答复令人失望,班车属于营运性质,如果物业操作这件事,需要交管局批准,希望不大。
所以,如今的“业主班车”依旧维持着这种边缘性质。但对于业主来说,班车不仅解决了上下班的交通问题,而且成了邻居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
有些在公司担任要职的高管,会在班车上给邻居们介绍工作;律师在车上提供无偿的法律咨询;一些怀孕的母亲,在车上交流怀胎十月的烦恼与快乐;还有单身的白领,在车上互相推荐合适的好对象,有些人聊着聊着就“对上眼”了……
“我们在车上交了多少好朋友啊。”一位常坐班车的业主说,“这样的人情味,在如今的大城市里去哪里找?”
[1] [2] [3]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