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软实力前二十强(包括直辖市) |
中国城市软实力前十强(不包括直辖市) |
2009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研究报告
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
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研究课题组
一、研究调查概况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十几年前提出了“软实力”概念,并逐渐将之发展完善为一套理论体系,在美国以及世界各国政界、学界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我国,尽管各界对软实力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某些争议,但软实力以其独特的内涵和影响力迅速引起了党和国家高层的重视。
为了全面落实和推进中国软实力研究工作,自2005年4月27日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成立不久,就抽调专门力量,并邀请了部分海内外专家成立了“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研究课题组”,对软实力理论、城市软实力测评体系进行了专项研究。在城市软实力研究的进行过程中,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并对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海外一些专家也通过各种方式给中心“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研究课题组”发来了他们的想法和建议。他们的帮助,极大地提高了本次测评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操作性。
在国家软实力特别是城市软实力的研究过程中,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得到了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和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杂志社的大力支持。经过三方共同协商,达成一致共识,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首次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为此,三方成立了“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组委会”,自2008年6月起正式启动了中国首次城市软实力大型调查活动。
在本次城市软实力调查过程中,《瞭望东方周刊》杂志社承担起了材料和数据搜集与审核的重任,同时也为网络调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北京零点指标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则担负起了本次研究电话调查的重要工作。经过三方近一年的努力,首次中国城市软实力大型调查得以顺利完成。对各市领导、相关部门、广大市民和网民,以及专家学者的支持,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组委会和课题组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二、评价体系与调查执行
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是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测评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课题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测评城市软实力硬件指标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软实力的软性指标,注重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在测评项目设置上,课题组分别对文化号召、教育发展、科技创新、政府执政、城市凝聚、社会和谐、商务吸引、形象传播、区域影响、信息推动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考量。在测评内容方面,课题组对每一大类指标涉及的子指标,根据客观材料审核和主观调查的不同,进行了合理的计算并确定了科学的权重。
二是强调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测评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课题组特别重视增强整个测评体系的科学性,对城市软实力指标如何筛选、主观指标如何量化、分值如何合理配置等一系列难点问题,先后进行概念投射、多尺度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等,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测评指标体系,保证了整个测评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减少了主观随意性。
三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城市软实力测评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课题组充分考察并借鉴了国际上关于软实力的最新研究和前沿理论,以及发达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以及中国城市的特色,在党和国家对于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国家战略部署的总体指导下,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和修补完善,保证了整个测评体系对中国以及中国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2.调研计划与执行
硬指标的数据获取主要由各城市的统计部门和宣传部门配合,汇报相关指标的最新数据。所汇报数据经过这些部门相关人审定,加盖公章确保严肃性。针对少数提供数据不全或者没有提供数据的城市,组委会组织专门力量通过查阅统计年鉴等方式尽可能予以补全。软指标的获取通过两种途径:电话调查和网络调查。课题组委托零点调查公司,通过电话号码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08年7月-8月对50个城市,根据城市规模的不同,每个城市分别选取一定样本进行公众电话调查(住宅电话)。网络调查通过让公众点击由课题组设计的《瞭望东方》网站上的“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网页来完成。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
本调查选择了中国城市竞争力前50强城市,对其软实力按测量指标和方法,进行了排名。因广州、深圳两城市,指标缺失值较多,无法计算得分,故不纳入排名范围,最终共有48个城市进入软实力及各分项排名。
1.2009中国城市软实力总排名
直辖市软实力排名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除直辖市以外的城市,软实力前十位依次是:成都、杭州、苏州、西安、长沙、青岛、昆明、大连、武汉、南京。
[1] [2] [3] [4] [5]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