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台镇“好儿媳”受到表彰
农家儿媳是家庭的特殊黏合剂、是农家大家庭的一片天。孝敬公婆、帮助丈夫、教育子女是她们的天职,在这个好像不太起眼的家庭细胞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农村社会快速发展,这些农家儿媳通过自强自立在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又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津南区委的大力支持下,八里台镇历届党委坚持19年开展评选好儿媳活动,营造出了一方独特的善良淳朴的民风,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2002年,津南区委在推广八里台镇“评选好儿媳”、“为好儿媳娘家挂匾”活动的基础上,又广泛开展了评选“文明家庭”、“幸福老人”、“好儿媳”、“好丈夫”和“好儿女”等系列活动。2007年,津南区委宣传部联合区妇联等部门在全区进一步开展了包括弘扬农家好儿媳在内的多项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9年前,八里台镇为什么开展评选好儿媳活动,采取了哪些方法,又有哪些新进展,取得了哪些新成效,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深入该区进行了采访。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陈忠权 本版摄影 倪正伟 张贤梅
1
眼下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节,54岁的农家媳妇刘宝英早晨5点就起床了,匆匆洗完脸,就到厨房快速地把馒头和菜放在锅里、烧柴做饭。20分钟后她为婆婆和公公准备的早饭就做好了。5点30分,刘宝英扛起锄头,朝村南自家的农田走去。她家麦收播种的2亩夏玉米已需要间苗了,她要趁早晨凉爽天气赶紧把农活干完。10点,她回家再吃早饭,然后到镇里卫生所给婆婆取药。刘宝英早成了全村公认的好媳妇。可19年前,刘宝英在南义村可算是一个出了名的厉害媳妇。为躲避偿还结婚产生的债务,婚后没几天,她就用木板堵住通往公婆屋的门口,勒令丈夫和父母“划清界限”。老实巴交的公婆整天战战兢兢,小姑子吓得不敢登门,丈夫受不了夹板气,跑到大港火车道上卧轨寻死。家庭美德培训班办到她们村上,她越听越后悔。培训班一结束,她就用5元钱的培训费买肉回家捏了一碗饺子,双手端到公婆面前,破天荒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刘宝英哭了,向公婆认错。刘宝英让丈夫打开通往公婆屋的木板,自己请回小姑子,一家人欢欢喜喜吃了顿团圆饭。从此,这个家多了欢笑,多了亲情。每年一入夏,她就买来了凉席铺到公婆炕上;一进冬,她给老人屋里装上土暖气,还买来块海绵垫儿给老人铺。她省吃俭用,给婆婆买耳环,给公公买毛衣。谈起她当初的事,她还一直内疚并加倍关爱她的公公和婆婆。前几年她丈夫去世了,她一人拉扯着两个女儿长大,虽然生活很苦,但她仍然精心地关照着公公婆婆,胜过对待亲生父母。她的事迹感动了乡亲,针对她家庭贫困的情况,镇里为她申请了低保,如今大女儿已结婚成家,二女儿在上学。
19年来,八里台镇评选出了243位“好儿媳”。每个人的故事都感人至深,孝敬公婆,支持丈夫、教育子女,撑起了家庭一片天。八里台镇小黄庄村的左东爱,今年54岁。精心伺候了婆婆公公几十年,乡亲们都叫她津南区的“刘慧芳”。她没过门时,就像亲生女儿一样,侍奉患病卧床的婆婆四年多。过门后,又无微不至地照顾公公。公公的眼睛突然失明了,她到处求医问药,打听偏方。经过十年不停的努力,公公的眼睛终于复明了。心地善良的左东爱,见谁有了难处,总是主动去帮忙。在公公婆婆最后的几年里,左东爱克服家庭困难,自己建立了一个小商店,一边照顾家庭,一边经营小店补贴家用,千方百计照顾好老人生活,让两位老人度过了生命最后的幸福时光。
赵行香,今年46岁,八里台镇毛家沟村村民。1986年她嫁给了毛家沟村村民孙承泉,婚后一直和公婆一起过。天有不测风云,1993年公爹患了小脑萎缩,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婆婆体弱多病,弟媳离家又远,怎么办?她毅然担负起伺候两位老人的重担,端屎端尿,拆缝换洗,毫无怨言。一天三顿可口的饭菜变着花样做,从不嫌麻烦。夏天天气热,她怕公爹受不了,把家里仅有的3000元钱拿来买了空调为公婆装上,而自己屋里连一台电风扇都没有,平时对孩子更是吝啬得连一根冰棍都舍不得买。冬天还没到,棉衣棉裤就已为老人准备好,都是她亲手缝的。公婆习惯了睡热炕,她就去打柴为过冬做准备。有一次,为多打些柴禾,她一大早带着干粮就出发了,只顾贪多,一天打了三大车柴禾,往回运最后一车的时候,一不小心连人带车翻进了小沟里,还是过路人帮忙运回了家。柴禾堆在了家门口,她也累倒在了炕上。公爹病情加重,她又不辞劳苦带着公爹四处求医,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真诚所至,在她的精心伺候下,公爹的生命又延续了8年。
小黄庄村的徐秀荣,勤劳能干。在照顾好公婆的同时,她又自强自立,和丈夫一起创办了津通木业公司,现在已是拥有数百万资产的企业经理,但她依然和过去一样孝顺老人,婆婆在世时的饮食起居都是她亲手料理,每次出差前,她都把给婆婆的饭菜做好放在冰箱里,然后才放心出门。自从嫁到张家,她就把自己完全融入这个大家庭。弟弟盖房娶媳妇,妹妹结婚,她都帮;叔叔、大爷、婶子、大娘们看病住院,她抢着去照顾。自己的生活很俭朴,可支教时一掏就是几万元,还主动与两名家庭困难的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一直资助他们到完成学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八里台镇,不尽赡养义务的儿媳没有了,对公婆冷冰冰的少了。争做好儿媳,为自己争气,为父母争光,已成为儿媳妇们的一种荣耀。八里台镇为好儿媳娘家送匾的仪式隆重热烈。搭起彩虹门,铺上红地毯,村镇领导,德高望重的长者都出席。好儿媳们披红戴花,接好儿媳的汽车彩旗招展。婆家这边人山人海,娘家那边夹道欢迎。嫁出去的姑娘今天回来了,带着婆家全体人给的荣誉。这是全村的光荣,全家的光荣,更是父母的光荣!光荣的事光荣起来了,就会在全社会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风气。
老婆婆生前受到好儿媳程绍兰精细照顾
2
现任津南区八里台镇党委机关负责人的贾秋敏告诉记者,当初为吸引农家儿媳参加培训成为好儿媳,镇党委决定对参加培训的妇女每人补贴5元钱,从此开了对农家妇女进行培训和评选好儿媳的序幕,一发而不可收,从1990年到今年整整坚持19年了。
双闸镇位于津南区西南,西邻西青,南接大港,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全镇共有17000多人。双闸、小黄庄、南义等十个行政村星罗棋布在方圆28平方公里的贫瘠土地上。改革开放虽然给小镇带来生机,但终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制约,全镇只有一两个规模型乡镇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经济发展速度依然缓慢。当时,全镇人均收入只有500多元。这种落后,导致村民素质偏低,家庭不和,精气神不足,缺乏奋发向上、拼搏创业的气魄。这反过来自然又影响村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当时,镇妇联、司法所主要的精力,则放在调解夫妻反目、婆媳不和、妯娌不睦、赡养纠纷上。那时一睁眼就跟一个个婆婆、儿媳们打交道;闭上眼脑子里也总是围绕着一桩桩家庭矛盾纠纷打转转。那时几乎天天都有向她们诉苦的、喊冤的、告状的、闹分家的、打离婚的;几乎村村都有赡养诉讼案发生。
现任津南区卫生局局长杜玉林当时任双闸镇党委书记,是当年开展这一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领导者。贾秋敏告诉我们,1990年春天的一个上午,正当镇刘主任、范云和我聚在办公室,议论起在一些村民中发生的一系列令人恼头的家庭问题时,时任镇党委书记的杜玉林一步跨进屋,坐在一旁的单人床上。他沉吟良久,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深入地搞搞调研,把症结找准。可以一边搞教育,一边树典型。树起好儿媳典型,还可以给好儿媳娘家送金匾!杜书记一番话,让我们妇联有了新招法。于是,我们当时立即由镇妇联牵头,司法所、法庭密切配合,对全镇赡养诉讼案件进行了调研。经过调研,发现婆媳不和、妯娌不睦而最终形成赡养诉讼案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村民缺少正确引导和教育,造成素质提高慢;该地区村民家庭经济收入又偏低,自然会引发一些矛盾。家庭中儿媳妇这个核心角色的表现,对于家庭是否和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症结找到了,镇妇联决定开办家庭伦理道德培训班。1990年年初,第一期家庭伦理道德培训班在南义村小学一间教室里开班了,为吸引农家媳妇,我们决定给每个参加培训者5元的补贴款。屋里坐满来自各村的50多名妇女。抵触情绪流露在她们的脸上和言谈话语之中,她们认为,来参加培训是件不光彩的事,不是来听课的,大多数人是来拿那5元钱的。但随着讲课的深入,孝敬公婆、善待家人的道理和鲜活的事例使许多妇女深受教育,有的热泪盈眶。培训班结束时,镇刘主任对大家说,镇里还决定开展评选好儿媳活动,还要把金匾送到娘家!话音未落,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历时一天的培训班收到的效果令人欣慰。许多妇女用补贴的5元钱买回大肉,到公婆门上一起包团圆饺子吃。而且,一些家庭矛盾渐渐地化解着。一个关乎全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决策就这样诞生了!
现任八里台镇妇联主席张贤梅告诉记者,19年来,每届镇党委都把“评选好儿媳”和“为好儿媳娘家挂匾”活动当成大事来抓,把活动纳入对村支部的目标考核,定期听取活动汇报,提出评选活动的安排意见,评选出的先进名单、挂金匾活动方案都由镇党委会议审定,对活动经费、车辆安排等更是给予全方位保证。每当春节临近,镇、村领导都要手擎金匾,敲锣打鼓地把写有“女儿孝敬公婆,娘家无上光荣”的金匾送到好儿媳的娘家。这隆重、热烈的场面,使十里八村的乡邻们关注起好儿媳,关注起好儿媳背后的故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过程。该镇评选好儿媳的过程公开透明,群众推荐后,通过开家庭座谈会、邻居座谈会,把好儿媳的事迹挖掘出来总结,然后经代表评议、支部决定、妇联考察、党委审批。整个过程既调动了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又体现了群众的广泛参与,更重要的是把评选的过程,变成了教育群众的过程。
八里台镇政府把金匾送到好儿媳娘家
3
好儿媳标准
不断创新
八零后儿媳
成新榜样
19年来,津南区八里台镇围绕提高妇女素质,不断举办家庭美德培训班,加强面对面教育。从最初讲述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亲情,到宣传保护老人、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知识;从介绍正确处理家庭关系的方式方法到根据广大妇女“想富、盼富”的心理,把各类实用技术、致富信息融入培训班中,促进她们增收致富。19年来,该镇已举办了五十多期家庭伦理道德培训班,妇女受教育面达90%左右。许多妇女不仅成为尊老敬老的好儿媳,而且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带头人。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时期赋予了好儿媳新的标准和特点。因此,在好儿媳的评选中,他们加进了“积极参加经济建设、乐于助人、能正确处理三者利益关系、生活方式科学文明”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条件,赋予活动主体新的内涵。通过实施“贫困母亲救助”、“春蕾计划”等项目,帮助贫困妇女解决生活困难,引导贫困妇女脱贫致富,降低农村女童失学率,为妇女提供服务,推动妇女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新的发展。维护农村妇女合法权益,注重源头维权,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民主参与意识。
作为“八零后”的农家新媳妇,27岁的张淑珍自强自立,孝敬公婆成为了新时代好媳妇的新典型。2004年2月,22岁的张淑珍经人介绍与津南区八里台镇刘家沟村的陈俊穆喜结良缘。陈俊穆是家中独子,陈家生活条件还可以,但婚后的张淑珍一直坚持上班,从不依赖公婆,她要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小家庭。在家里她孝顺公婆精心照料二老生活起居。她常常跟丈夫说,我们现在都是大人了,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咱们以后不要再让老人操心,应该尽我们的最大努力让他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张淑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真心换真心,几年间的婆媳关系她们从未发生过一次不愉快。渐渐地公婆也把媳妇当作自己的女儿,对她有了依赖感。在他们眼里媳妇胜过儿子。家里大事小事都要征求她的意见。他们生活的小区里,邻居们常常看到媳妇挽着婆婆的手亲热地散步,那亲密的样子胜过母女。公公陈子良不幸身患疾病,倒在医院里,张淑珍拿出自己的工资卡,取出工资交到婆婆的手里,催促老人赶快给公公治病,婆婆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丈夫也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好媳妇而感到自豪,和那些找父母要房要车的媳妇比起来,自己家庭太幸福了。出院后的公公身体虚弱,上班累了一天的张淑珍不忘给公公买些补品,照顾老人的生活。
记者手记
在当今的农村,占人口半数的妇女,既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家庭美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否重视并充分发挥好她们的作用已经成为了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大问题。一个农家有一个好儿媳,就有了一个文明幸福的家庭;一个地区妇女素质提高了,就会营造出一方温馨和谐的大环境。19年来,在津南区委的支持下,八里台镇历届党委坚持对妇女进行培训,提高她们的文明素质,在此基础上开展评选好儿媳,使好儿媳受到鼓舞,同时又起到了宣传、推动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津南区八里台镇19年开展评选好儿媳活动感人,效果明显,值得借鉴!
5元钱吸引儿媳培训:孝敬公婆一家亲
243名好儿媳千金不换:勤劳善良撑起天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