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面对经济复苏和可能的通胀风险,决策层近期密集赴各地调研。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此举或是为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微调做准备。
通胀压力隐现 从最近几个月数据来看,尽管CPI和去年同期相比仍然是负增长,但是环比已经开始出现了正增长。
渣打银行经济学家李伟认为,需求复苏已经明显对价格产生了影响,预计CPI同比将在8月份转正,全年的CPI涨幅将在0.5%左右。
此外,尽管仍然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但仍存在多个可能导致通胀的因素。
首先是流动性过剩,今年上半年的新增贷款将铁定超过6万亿元,早已超过全年目标。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中国目前流动性的宽松程度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之最。沈明高认为,以过去的经验来看,每次宽松的流动性之后,均伴随着高CPI通胀和高资产价格通胀,其中CPI上涨幅度一般会超过5%。
其次,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快速反弹,将对国内投入品价格产生压力,进而推动CPI上升。最近,国际油价在70美元/桶左右徘徊,较去年底的30美元左右翻了一番多;路透CRB指数(反映大宗商品价格总体趋势的一个商品指数)也已经从今年3月的低位上升了60%以上。
此外,通胀预期也有可能自我实现。如果市场预期货币当局能够在通胀上升的时候及时“转向”,通胀预期将被抑制;反之,通胀预期可能高企。巴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对记者表示,以资产市场为例,如果市场参与者预期房价将上涨,那么他们将入市购房,而这本身将推高房价。
回暖基石不稳 尽管可能面临通胀压力,但有学者认为,当前经济复苏的基石不稳和保增长的压力,将限制政策调整的可能性。“从3月、4月份的数据看,有一个显著的回调,这清楚地说明经济回暖的基础比较脆弱。”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部副部长赵晋平也说,从国内市场来看,CPI的持续走低,反映了内需不振的客观情况,经济长期向好的条件仍未成熟,“从短期来看,政策出现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而从5月份的数据来看,尽管工业增速等数据继续飘红,但是发电量、企业存款等数据,却不见好转甚至掉头向下。这也显示经济回暖的基石仍然不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建伟在日前的一个论坛上表示,不能轻言经济复苏,当前的回暖更多的是一种政策性反弹,在外需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刺激投资政策的力度能否保持、居民消费高增长是否可持续都不容乐观。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也认为,只有高层决策者对经济复苏具有充分的信心后,央行才会将货币政策操作正常化,并引入限制贷款增长的政策,预计未来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经济增长动能仍受到抑制。
6月中旬的国务院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坚持“双宽松”的政策。而且,随着中央新增投资资金的逐渐下拨,财政政策刺激力度逐渐减弱,货币政策将成为保增长的主要抓手。财政部数据显示,前5个月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预算下拨已经超过60%,其中两年1.18万亿元中央新增投资已经安排过半,今年的已经全部安排完毕。李建伟认为,这意味着财政支出的力度可能会慢慢弱化。另外,有学者认为,保持一定的通胀预期,有利于刺激消费和促进经济复苏。
新措施更有针对性 从目前的数据分析,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将出现止跌回升迹象。但是,三季度会否面临新的困难,目前还无法预测。如果因为外需因素及投资动力减弱等影响,导致经济出现回落的势头,政策力度也可能增加。假如三季度经济延续向好态势,则应该不会有更多较大的刺激计划出台。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后两个季度里,从调控的措施选择来看,财政货币政策还是应维持去年10月以来的选择,开支还要增加,减税的措施还要继续。
至于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张燕生认为是:4万亿投资计划中,地方资金到位率低;社会资本启而不动;银行信贷中真正进入中小企业和制造业的份额较小;危机带来的就业问题将影响下一步的城乡消费预期,等等。“下一步,希望在总量扩张性政策以外,更多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措施。”张燕生说,“包括增大减税幅度,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领域,重视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建设和政策性金融支持等等。”
我来说两句